2025年第一季,台幣強勢升值成為財經媒體熱議焦點,不僅匯價短期衝破30元大關,市場上更浮現「升值將重構房市結構」的深層擔憂。升值原本是資金看好台灣的象徵,但放在當前出口放緩、房貸緊縮、內需不足的總體環境下,卻可能成為壓垮房市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財政部今(21)日公布新青安3月統計數,受理戶數5448戶、金額新台幣417.49億元,雙雙創下6個月來最高。公股銀主管指出,主因適逢建商推案檔期、分戶交屋潮,加上自住剛性需求仍在,行庫撥貸順序又以新青安、首購為最優先,因此可見新青安案量成長。
受川普關稅政策影響,4月初股災打亂投資者布局、房市也被波及,專家示警有超過5萬的預售屋交屋族,若股市再有大波動就會面臨斷頭危機。而回看3月的房市風向球,儘管景氣比上個月穩定,但建案待售量卻創下2021年以來新高。
台北市政府27日執行中山區吉林段都更案代拆作業,該案同意戶已於113年6月20日完成搬遷,市府秉持不辜負同意搬遷戶重返家園的期待,針對不願搬遷戶的權益,透過權利變換機制確保。另拆遷後居所也由實施者協助安置並備妥相關事宜,透過市府各單位齊心協力,27日已順利依都市更新條例第57條規定堅定完成代拆任務排除都更障礙,後續實施者仍持續與不願搬遷戶溝通協調並妥善安置。
大環境衝擊導致原物料上漲,也連帶出現了「流浪都更」現象!北市不少危老建築等待都更,然而營建、人力成本大幅上漲,以及《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後造成的買房衝擊,導致建商憂心成本回不來做白工,難以進場,不少都更案一拖就是超過10年,沒人願意接手,也讓不少住戶的都更夢,變空歡喜一場。
央行自去年 8 月中起推動選擇性信用管制,要求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並於 9 月起實施季度監測。最新數據顯示,政策上路後,金融機構的房貸總量佔比明顯下降,至今年 2 月已降至 37.1%。隨著房貸成數受限、貸款利率上升,市場買氣轉冷,房價上漲動能減弱,房市進入降溫期。
政府打炒房真的出現成效,台北房價更是鬆動了,去年12月北市住宅價格指數、標準住宅總價、標準住宅單價等三大指標,首度出現全面下跌的紀錄,其中電梯大樓首見下跌,公寓更是已經連3個月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