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稀土是什麼?美國、中國為何因稀土較勁?稀土概念股有哪些

2025/10/15 16:46
  • share_fb
  • share_line
  • A-
  • A
  • A+

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

 

美國中國稀土開採對決圖,挖掘機與電動車並存,反映出兩國對稀土供應鏈與能源轉型的交鋒。(示意圖/AI生成)
美國中國稀土開採對決圖,挖掘機與電動車並存,反映出兩國對稀土供應鏈與能源轉型的交鋒。(示意圖/AI生成)

 

想像一下,你開著心愛的電動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突然間,馬達失靈,一切戛然而止。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2025年美中稀土大戰,可能帶來的真實噩夢!稀土,這群藏在地殼深處的「隱形英雄」,看似不起眼,卻是現代科技的命脈。從你的手機螢幕到國家戰機導彈,它們無處不在。現在,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總統川普怒火中燒,直接甩出100%關稅反擊,全球經濟像被扔進火山口般沸騰。股市崩跌、電動車廠商哭喊、軍事專家夜不能寐,這場資源戰爭不只關乎金錢,更是國家存亡的搏命對決。身為台灣人,我們該如何在這風暴中自保?讓我們一探稀土的秘密,揭開這場世紀衝突的內幕。

究竟稀土是什麼?為何成為全球搶手貨?

稀土不是土,而是17種特殊金屬元素的總稱,包括15種鑭系元素加上鈧和釔。它們在地殼中並不稀少,但開採和提煉超級麻煩,像在沙堆裡找金子一樣費力。這群元素擁有神奇的磁性、光電和催化特性,讓它們成為高科技不可或缺的「維生素」。

稀土的重要性就像氧氣一樣無形卻致命。在電動車領域,釹鐵硼(NdFeB)永磁體是馬達的核心,摻入鏑和鋱能耐高溫,確保車子在烈日下不罷工。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40年,稀土需求將倍增,因為電動車和風力發電機離不開它們。資通訊產品如濾波器和硬碟,也靠稀土提升性能。國防更別提了,F-35戰機一架就用掉400公斤稀土,用在導引系統和雷達上。一旦缺貨,美軍的「空中優勢」瞬間蒸發。(IEA The Role of Critical Minerals in Clean Energy Transitions)

想想看,沒有稀土,你的智慧手機螢光屏會黯淡無光,電動車馬達會變成笨重鐵塊,甚至戰鬥機的雷達會失靈。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Rare Earths Statistics &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4/2025)將稀土列為關鍵礦物,因為它們廣泛用在永磁體、航太、國防和半導體領域。根據USGS 2024-2025年礦產摘要,全球稀土產量約35萬噸,中國佔大頭,美國進口稀土化合物有70%來自中國。這依賴性讓人捏把冷汗,一旦供應斷鏈,後果不堪設想。

 

稀土礦石的粗糙質地,藏匿著高科技命脈,引發美中資源爭奪的焦點。(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稀土礦石的粗糙質地,藏匿著高科技命脈,引發美中資源爭奪的焦點。(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美中為何在稀土上你死我活?

這場稀土戰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從2010年中國對日本限供就埋下火種。那年,中日撞船事件後,中國暫停稀土出口,日本產業鏈差點崩潰。2012年,美歐日聯手在WTO告中國出口限制,2014年中國敗訴,2015年取消配額。但中國沒閒著,轉用其他政策控管市場。進入2025年,貿易戰火重燃,中國擴大稀土管制,新增五種元素並嚴審半導體應用。

美國總統川普火大,10月11日宣布100%關稅,並考慮限制飛機零件出口,包括波音部件。這讓全球市場嚇傻,S&P 500跌2.7%,香港恆生指數崩3.5%。中國外交部批評美國「雙重標準」,但沒加碼關稅,雙方在APEC峰會前劍拔弩張。

那到底為什麼中國這麼有底氣,可以跟川普死嗑到底?因為中國掌握全球90%稀土分離和精煉能力,中游壟斷讓它能操控價格和交期。

美國能源部(DOE)長年警告,美國在中下游薄弱,供應鏈韌性不足。中國的優勢來自長年投資,根據《IEA》(Internation Energy Agency)的統計,估計到2030年,這集中度仍高。美中博弈不只經濟,更是地緣政治。中國用稀土當籌碼,反擊美國科技管制;美國則推「去風險」,扶植本土產業如MP Materials在德州建磁體廠,預計2025年底量產,供應通用汽車(GM)。澳洲Lynas也擴產,分散風險。但這些努力像在追趕火車,短期內難撼中國霸權。

 

美中貿易戰象徵插圖,兩國拳擊手套對峙,展現稀土爭奪的激烈博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美中貿易戰象徵插圖,兩國拳擊手套對峙,展現稀土爭奪的激烈博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稀土斷供的連鎖衝擊:從電動車到軍事戰場

想像電動車馬達缺稀土,續航力腰斬,價格暴漲,消費者望車興歎。2024年,電動車馬達誘發稀土需求達37千噸,年增32%。PMSM馬達佔EV市場86%,每輛車用2-5公斤稀土。

《Visual Capitalist》估算,國禁令讓歐洲車廠警告供應不穩,GM和Stellantis投資無稀土技術,但短期難取代。IDTechEx指出,價格波動和重稀土依賴是痛點,替代方案如電激型馬達性能妥協。回收稀土是希望,但USGS說規模小,拆解成本高。

軍事衝擊更恐怖!稀土用在F-35的900磅磁體、潛艦的數千磅雷達和導彈。中國新管制明確拒絕軍事用途出口,美國國防部(DoD)已將其視為國家安全威脅。

GAO(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報告說,要重塑稀土的供應鏈,至少需要15年,中國主導重稀土如鏑和鋱,讓美軍高溫穩定性堪憂。中國稀土當「戰略武器」,如限制鎢和鎵,影響裝甲彈和雷達。X平台上,網友熱議:「中國卡脖子,美軍怎麼打台灣戰?」

那我們台灣呢?作為半導體龍頭,我們一樣高度依賴稀土拋光粉和濾波器。短期影響有限,但長期若美中脫鉤,供應鏈恐亂。台灣企業已表態,需分散來源,建立庫存。

 

電動車充電站繁忙景象!美中稀土大戰開打,電動車馬達與軍機雷達供應鏈岌岌可危,全球經濟恐陷混亂。(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電動車充電站繁忙景象!美中稀土大戰開打,電動車馬達與軍機雷達供應鏈岌岌可危,全球經濟恐陷混亂。(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稀土概念股有哪些?

台灣雖無稀土上游礦產與分離產能,但憑中下游應用與回收技術,搭上美中貿易摩擦順風車。根據台灣稀土與稀有資源應用產業聯盟資料,國內企業聚焦永磁材料加工、稀有金屬循環利用及電動車/伺服器產品,進口原料依賴中國達70%。中國2025年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市場預期供應鏈「去中化」加速,回收與替代技術成亮點。

中鋼(2002)建置年產百噸釹鐵硼(NdFeB)永磁產線,應用於電動車馬達與風電,技術媲美國際;聯友金屬(7610)回收硬質合金廢料,提煉鎢、鈷化合物,2024年稀有金屬回收營收佔100%,鎢價上漲推升獲利。中再生(9931)主攻金屬循環再利用,台泥(1101)透過富世達新能源回收鋰電池,間接觸及稀土,股價受題材炒作影響。

投資稀土概念股,需關注中美貿易戰雙面刃:供應斷鏈推升價格利好中下游,但上游依賴未分散,成本恐暴增20%,影響電動車與航太。閎暉(3311)收購日本FDK電池廠,間接握中國蒙古稀土冶煉技術成焦點;漢翔(2634)在軍工航太用稀土磁性元件於雷達與引擎,國防預算加碼增潛力;康舒科技(6282)與大亞(1609)鎖定伺服器電源與EV導電材料,磁性元件摻稀土,受益AI與綠能。法人建議追蹤聯友與中鋼基本面股,長期看回收進展,如中再生2026年擴大廢料產能。投資人注意概念股波動,宜搭配全球稀土指數(如S&P Rare Earths)追蹤,避免單押題材。

台股相關稀土概念股整理一次看:

·  中鋼 (2002):釹鐵硼(NdFeB)永磁產線,應用電動車與風電。

·  聯友金屬 (7610):回收硬質合金廢料,提煉鎢、鈷化合物。

·  中再生 (9931):專攻金屬循環再利用。

·  台泥 (1101):富世達新能源回收鋰電池,間接觸及稀土。

·  閎暉 (3311):收購FDK電池廠,握中國蒙古稀土技術。

·  漢翔 (2634):軍工航太用稀土磁性元件於雷達與引擎。

·  康舒科技 (6282):伺服器電源與EV導電材料,磁性元件摻稀土。

·  大亞 (1609):EV馬達與導電材料,涉及稀土磁性應用。

 

美中稀土大戰開打,電動車馬達與軍機雷達供應鏈岌岌可危,全球經濟恐陷混亂。(示意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美中稀土大戰開打,電動車馬達與軍機雷達供應鏈岌岌可危,全球經濟恐陷混亂。(示意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如何破解稀土危機?美澳日政策做回收與替代的曙光

別絕望!美國推「mine-to-magnet」全鏈條,DOE補助本土產能。澳洲和日本用補貼、長約扶植分離廠。回收廢舊馬達是關鍵,IEA說這能減依賴,但品質和成本是挑戰。無稀土馬達研發中,Tesla已減25%重稀土,BMW推EESM馬達。中國內部也面臨環保壓力,開採汙染嚴重。長期看,「去風險」而非「脫鉤」是王道,多點布局、戰略庫存是務實路。

稀土戰讓人想起石油危機,資源就是權力。這場貿易糾紛與以往不同,彷彿在懸崖邊跳舞,危機四伏。台灣人,我們得警醒,也許可以把焦點放在本土科技,別讓稀土綁架未來。誰贏誰輸?時間會告訴我們,但現在,每個人都該關注這隱形的稀土戰火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