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
▲台灣關稅現暫訂20%,隨著白宮曝光川普最新行程,美東時間6日下午四點半(台灣時間7日凌晨4點半)會有新的記者會,會否又跟關稅,或晶片232條款半導體有關,引發全球科技業高度關注。(圖/翻攝自AXios visuals網站)
根據白宮公布的最新行程,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將於美東時間週三(6日)下午4點半(台灣時間7日清晨4點半)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重要聲明。不過,白宮對於川普此番公開談話的具體內容,並未提供任何進一步說明,引發各界猜測。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週二(5日)早上8點接受《CNBC》的美股盤前節目《Squawk Box》訪問時宣稱,未來一週宣布晶片和藥品關稅。
川普上任後頻頻出招,對進口商品祭出前所未見的貿易限制,其中最令全球科技業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忌憚的,是今年4月啟動的《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調查。這項被稱為「半導體稅」的調查,目前進展備受矚目,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宣告將於兩週內公布初步結果。
半導體232條款是什麼 為何成為台灣集體焦慮的惡夢
232條款源自冷戰時期的美國貿易法案,賦予總統以「國家安全」為名,直接對進口商品採取快速且強硬的貿易措施,包含加徵高關稅、設定配額,甚至其他非關稅限制,完全不受國會冗長立法或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程序拘束。這讓232條款被形容為美國總統手中的「家傳寶刀」。
調查可由業界申請、政府部門要求,或由商務部自行啟動,程序為「270天調查+90天總統決定」。最大爭議在於「國家安全」定義彈性極大,除國防需求外,近年也涵蓋「國家經濟福祉」與避免外國不公平競爭。2018年川普曾以此為由對鋼鐵、鋁材加稅25%、10%,後來甚至擴及相關衍生產品,衝擊全球供應鏈,提供了兩大教訓:豁免只是談判籌碼,且課稅範圍可持續擴張。
▲美國232條款半導體調查引發全球科技業高度關注。(圖/翻攝自FEDERAL REGISTER網站)
半導體232成美國總統的貿易武器 三大劇本決定台灣命運
2025年4月,美國正式將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及多種含晶片產品納入232調查,理由包括:供應鏈過度集中於少數台灣廠商、外國政府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以及供應鏈被武器化的潛在風險。這項調查恐波及伺服器、顯示卡、網通設備等台灣出口大宗,不再僅限於晶圓代工廠。
專家推演台灣可能面臨三種劇本:第一,全面課徵25%至50%高關稅,重創台灣出口,迫使廠商與美國客戶分攤成本;第二,精準針對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加稅,保留先進製程豁免,既打擊中國、也限制台灣部分產能;第三,以232調查為談判槓桿,換取台積電在美國投資、技術承諾,達成低稅率或關稅配額協議,部分學者預估可能落在15%至20%。
對台灣而言,232調查不僅是稅率問題,更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被重新分配的關鍵信號。美國長期目標是降低對單一地區戰略物資依賴,打造不含中國、具韌性的「國防外包」體系。科技業形容,台灣如今如同「大象在鋼索上跳舞」,一邊是高關稅衝擊,一邊是被迫海外分散投產,恐失去供應鏈群聚優勢。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