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房市進入盤整期,房市限貸令下,建商紛紛轉向危老與都更案尋突破。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提醒,地主雖迎來重建契機,但簽下同意書前務必留意「分回比例」、「耐震設計」、「履約保障」三大重點,否則將喪失保障、主導權、居住品質。
市場觀察,建商轉向危老、都更案有助降低融資風險,也符合政府耐震住宅政策方向。不過這類重建案牽涉層面廣,從分回比例、安置補償、施工時程到結構安全,地主一旦忽略合約細節,後果將十分嚴重。

陳傑鳴示警「危老都更」要留意三件事:
一、危老都更要確認分回比例
危老與都更案往往涉及多戶談合與融資成本,地主應詳細了解建商提出的分回坪數、停車位分配與安置補償內容。若條件模糊或不熟悉條文,應聘請建築顧問或都市更新律師協助審閱,確保權益不被犧牲在「誘人方案」之下。
二、危老都更要重視耐震設計
近年地震頻繁,市場對結構安全要求提高,陳傑鳴建議地主選擇具備耐震技術與財務實力的建商。目前已有建案導入日本高市占率的「卸震技術」,以經濟方式讓建築耐震性能達0.4G(核電廠等級),兼顧安全與後續銷售亮點。地主若於協商階段提出「提升耐震等級」要求,能同時保障安全與增值性。
三、危老都更要確保履約保障
部分中小建商因資金緊張導致工程延宕或停擺,地主應選擇具履約保證的合作對象,並要求簽訂交屋保證條款。若能透過專業代管帳戶或信託制度確保資金透明,可避免因建商經營不善而讓重建半途而廢。
台灣進入大地震時代 危老都更應重視「耐震力」
最後,陳傑鳴提醒,台灣正進入「大地震時代」,危老與都更不僅是房屋更新,更是居住安全與社區價值提升的契機。地主若以長遠眼光審視、搭配政策補助與耐震新技術,將能讓老屋轉型為兼具安全、舒適與保值的新世代住宅,成為市場回溫時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