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綜合報導

高雄城中城大火事件釀46死,即將屆滿5周年,原址也已改建為公園,政府事後檢討修法,強化大樓、華廈等安檢,但也衍生不少民怨。專家指出,城中城事發主因源自貧窮及執法問題,修法方向不盡然正確,衍生民怨,仍待完善。
高雄城中城大樓2021年10月14日凌晨發生縱火案,釀46死、43傷,創台灣建物火災死亡第二多紀錄,僅次衛爾康大火,事後政府檢討大樓安全門、逃生出入口等阻塞是主要原因,內政部修法強制建物須設管理組織並清查複合建物消防安全管理等,全國商辦、大樓華廈等,開始鶴唳風行加強查驗迄今。

區域房市影響
高雄市府將原址拆除改建為「府北公園」2022年10月竣工,據實價登錄,周邊房市似乎未受事件影響,5年來一路向上,今年每坪約19.2萬/坪,5年漲幅約6成。
在地房仲、台灣房屋加盟事業總部品牌經理陳冠銘表示,城中城風光時曾擁有電影院、餐廳等,沒落後陸續停業多年,許多樓層被分隔為低價租屋套房,租屋族群大多為高齡、弱勢等,屋況不佳又缺乏管理,騎樓更被堆滿二手家電。
他指出,城中城發生大火事件後,因發生事故,本會對區域房價造成一定影響,但政府將其改建為公園做法,反而成為迎毗設施,為生活圈注入新的活水,加上鹽埕近年觀光蓬勃,區域新建案已陸續揭露3~4字頭單價,顯示歷史傷痕影響已淡化。

全國政策變革模糊焦點?
城中城事件後,內政部祭出修法改革,針對商辦大樓、住宅等,強化安檢,然,一竿子式的檢討,也陸續傳出民怨,如拆除「外向鐵門」,就有民眾抱怨又沒擋到通道,再者,「遭小偷誰負責?」;也有「門口鞋櫃」問題,部分民眾認為並未擋到通道,到底礙到誰?
面對民怨,房市專家則指出,其實相關法規本就存在,長年就是執法不力,現在地方政府願強化執法,並無不妥,不過,城中城事件,最關鍵是該大樓當初消防安檢時,阻擋人員上前,等於根本沒安檢,即使開罰單,管委會早形同虛設,毫無作用。
故最終全面改革反而只是苦了本就有運作效用的管委會,全台仍有許多如「城中城」的弱勢老舊複雜大樓,依舊無經費或無人管理,甚至許多老公寓連管委會都沒有,此次全國檢討與執法,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專家改革建議
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表示,城中城事件後,政府雖強化修法要求大樓成立管委會並主動輔導,但現實卻難以落地。許多老舊大樓產權複雜、住戶經濟弱勢,既缺乏管委會,也沒有公共基金,導致消防與公安改善工程無人推動。住戶普遍寧願等待政府補助,而不願自行承擔維修責任,形成制度與人性共同造成的「集體不行動」困境。
他進一步指出,問題癥結在於成本與風險的錯位,消防改善需要高額經費,而對弱勢住戶而言,當下支出比未來火災風險更真實。結果是住戶不願出錢,卻期待政府買單,進一步將維修責任外部化為全民負擔。一旦事故發生,社會須承擔龐大消防與醫療成本,危樓更成為社區不定時炸彈,拖累鄰里居住品質與房價。
要打破僵局,郭紀子建議,政府應強制成立管委會,拒不配合者需有連續罰則,並直接影響產權利益。此外,可推動「風險標籤」制度,將大樓公安評級公開,連動貸款、保險與房價,讓不作為的經濟後果浮現。最終應讓住戶明確意識到,公安問題是產權人責任,政府僅能輔助,而非無限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