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房價還不跌?胡偉良續揭真相:不是建商不願降,而是沒降價的本錢

2025/10/09 11:30
  • share_fb
  • share_line
  • A-
  • A
  • A+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我的上兩篇文章〈台灣房市交易量下滑,房價為何降不下來?〉刊出不到三天,便吸引逾15萬人點閱,引發廣泛討論。許多讀者留言表示:「我們不是不想買,而是買不起」、「建商怎麼可能降不了價?」這些疑問非常值得正視。

今天,我想進一步從建築成本、融資結構、土地供應,以及年輕世代買房出路四個面向,回應大家的關注,說清楚台灣當前房價「降不下來」的真相。

一、建商「降價無能」的四大壓力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1. 缺工與成本上升,壓縮利潤極限

建築業目前正面臨缺工與工資齊漲的壓力,再加上原物料價格未見明顯回跌,施工成本持續高漲。尤其在都市更新或危老改建案中,因需提供原屋主「一坪換一坪」保障,建商必須「用更多(包括售價)去換回付出的原本」,本來利潤就微薄,若再降價,根本等於賠本做生意。

2. 土地取得困難,總成本居高不下

台灣可開發的精華土地愈來愈少,公辦土地釋出緩慢,私有土地開發又常因產權複雜、整合不易而延宕,導致建商必須以高價搶地。即便在邊陲地區,也因交通建設預期、地方炒作等原因,地價水位始終未見鬆動。

3. 銀行限貸、融資收緊,資金壓力加劇

不少人認為建商資金雄厚,可以撐很久。但事實上,央行限貸與集中度管制使得許多中小型建商的資金調度日益困難,加上升息後財務成本提高,建商背負的「資金壓力」比多數人想像中大得多。若貿然降價,等同壓縮現金流,增加風險暴露。

4. 預售轉成成屋,會面臨交屋交惡潮

建商若在預售階段降價,將遭遇已購客戶反彈、要求退訂甚至求償的風險;若等到完工再賤價銷售,將面臨龐大的庫存壓力與利息支出。在這兩難下,多數建商選擇「撐住、不動」的靜觀其變,導致房價僵硬不跌。

二、年輕人買房真的無解嗎?找出可能的新路徑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面對這樣的市場現實,年輕人不是沒有出路,而是要改變過去「一步到位、買市中心三房」的買房觀念,調整策略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購屋路。

1. 「用時間換空間」,從衛星區域起步

過去很多人認為買房就要住市中心,但隨著交通建設如捷運、輕軌、快速道路陸續完成,衛星城市與次都會區已成為新選擇。像是新北的三峽、林口,台中的太平、北屯,或高雄的鳳山、仁武,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潛力區域。

2. 小坪數、機能宅為主流首購選擇

首購市場的邏輯已經從「大空間」轉為「高機能」。只要通勤方便、生活便利,20~25坪的小兩房其實已足夠新婚或單身家庭使用。用有限預算買到實用空間,比追求夢幻三房來得實際。另外,在建築業務配備上講求實用,不必要一定要用高規格配備。

3. 善用政府政策與貸款資源

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皆有提供青年購屋貸款、低利方案與首購優惠條件,應善加利用;另可結合專業代銷或財務規劃師協助,掌握每月可承擔支出與總價上限,才能做出符合自身能力的購屋決策。

胡偉良觀點:解方在改革,也在認清現實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房價會不會跌?我認為短期內難以明顯修正,除非出現系統性風險或國際經濟劇變。與其一味等待房價腰斬,不如認清制度與成本結構的現實,從政策端與市場端同步找出出路。

政府應從整體政策架構著手,解決都市更新、土地釋出、融資環境與稅制結構等問題;建商也應提升產品力與透明度,真正做到「物有所值」;而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更要以靈活心態與長期眼光面對房市,才能在高房價的浪潮中站穩腳步。

 

 

【#直播中LIVE】114年國慶晚會在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