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發布2025年第2季《中信宅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當前購屋態度趨於保守,高達81.6%認為理想購屋時機需再等一年以上,反映買氣信心尚未回溫。專家分析,國際政經不穩與國內打炒房政策未鬆綁,皆加劇市場觀望氛圍;其中有60.9%民眾盼放寬房市管制,顯示政策壓力成為交易遲滯的關鍵因素。(陳韋帆)
購屋「借名登記返還時」(俗稱掛人頭)當心被課重稅!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指出,若出資人與登記人不同,事後以贈與方式將產權返還,若時間拉太久、金流無法舉證,恐省下10%贈與稅,卻遭課45%房地合一稅。他提醒,早年常見的借名登記,如今已成稅務風險源頭,應審慎規劃節稅策略。(陳韋帆)
房屋買賣獲利後還要繳稅!近期有一筆房屋買賣,賣家出售房屋後,收到房地合一稅單500萬,由於當初說好的買賣價金「實拿」,便執意要買家埋單。不過,協辦過戶的地政士拿出買賣契約反覆查看,並未見到合約有相關字樣,便勸告賣家盡速履行國民納稅義務,避免受罰。(陳韋帆)
房屋稅2.0今年正式上路,近期民眾陸續收到房屋稅單,卻意外掀起一波錯誤稅單潮,不少人明明自住卻被誤判為非自用,房屋稅從1%暴增至3.2%、4.8%,稅金倍增令不少屋主錯愕。信義房屋代書柯佩汶表示,「收到房屋稅單後,查看是否符合自住資格,接著比對戶籍及申報用途,若有問題,聯繫稅捐機關承辦人釐清。」(陳韋帆)
據財政部最新資料,今年4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總計43.8億元、年減16%,反映市場交易量衰退,導致房地合一稅收減少,六都中,又以新北市課徵8.8億元最多、台中市8.7億元其次,已是新北市連續2個月坐上稅收王寶座。(陳韋帆)
台灣步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動產「贈與、繼承」越來越常發生,如果父母想把房子傳承給子女,該怎麼做最好?近日有疑似房仲或地政士推薦消費者進行「履約保證」(簡稱履保)可作為買賣金流證明,專業地政士則指出,「親子關係買賣,基本上沒有履保必要,而且國稅局又不是傻瓜,針對金流及資金來源調查就能知道是否有買賣,所以履保有助證明買賣關係,不過是賺錢話術罷了!」(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制度上路以來,自住優惠成為節稅關鍵。不過,若設籍規劃稍有不慎,可能導致優惠資格飛了!有屋主因購屋時,僅將未成年子女設籍於房屋內,近期想出售房屋時,才驚覺隨時間推進、小孩成年了,卻也因此無法享有「房地合一稅自用優惠稅率」,最終打消了售屋念頭。(陳韋帆)
房屋稅今年5月開徵,也是囤房稅2.0首度開徵的第1年,近期就有網友指稱自用房屋卻被誤判為非自用,導致房屋稅暴漲約6倍。專家表示,房屋稅2.0有三項新規定要特別注意,包含修法後改為「按年」徵稅、新增「戶籍登記」為自住房屋要件,以及由「全國歸戶」計算自住房屋數,另外,如果擁有多屋,亦可透過合法方式聰明節稅。(陳韋帆)
房市買氣到底有多差?從房地合一稅收可見端倪!據財政部房地合一稅資料,2024年課稅件數2.6萬件、季減1萬件, 顯示買賣獲利交易件數迅速減少。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去年Q4爆發房貸之亂,加上央行打房一波波,不少買方轉向觀望,不再盲目追價,買氣下滑,房地合一稅課徵也出現銳減。(陳韋帆)
5月報稅季將至,而財政部近期調整「高價住宅認定機制」(俗稱豪宅稅),首度將「成交單價」納入門檻。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此次標準調整,適用未納入房地合一稅,105年前購得房屋,且無法提供購屋成本者,如果房子就位於近年房價暴漲區域,就有可能被課徵豪宅稅。(陳韋帆)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將引爆嚴重後果?財政部近期公布「2024年度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規定」(俗稱豪宅稅),高價住宅獲利稅徵調至20%,並調降各縣市總價門檻,也首次加碼單價列為門檻之一。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表示,「對於賣家而言,如果賣房子時沒有事先推算稅金,剛好踩到紅線,後果恐怕會很嚴重。」(陳韋帆)
台灣60年代「家庭即工廠」不僅養活不少家庭,也是台灣經濟奇蹟之一,但隨著時代變遷,竟成為政府打炒房的無辜受害者?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財政部今年重新定義豪宅稅,有2個家庭工廠起家的代工廠老闆,沒有炒房,卻成為了豪宅稅受害者。」(陳韋帆)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舊制課徵),「2024年度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規定」除調整總價,也首次納入單價定義,六都及新竹外單價35萬/坪以上即豪宅。事實上,台灣坪數計算方式複雜,所謂的「單價」計算方式有許多模糊空間,就連地方政府地政單位都無法準確釐清,此次作為稅徵標準,可謂是一大挑戰。(陳韋帆)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舊制課徵),除調整總價,也首次納入單價定義,如台北市120萬/坪以上、六都及新竹外35萬/坪以上為豪宅,並調高社算所得額標準1~5個百分點,且獲利率調升至20%。學者章定煊接受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許多人認為豪宅稅會衝擊房市,事實上影響不大,但現階段買氣早已盤至谷底,且川普劍指台積電,一旦談判破裂,就會矽島夢碎,台積宅房市也將崩跌。」(陳韋帆)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舊制課徵),除調整總價,也首次納入單價定義,如台北市120萬/坪以上、六都及新竹外35萬/坪以上為豪宅,並調高社算所得額標準1~5個百分點,且獲利率調升至20%。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房市利空不斷,不僅政府炒房組合拳連發,國際局勢也相當動盪不安,今年329檔期買氣確實堪慮,後市相當不樂觀。」(陳韋帆)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舊制課徵),除調整總價外,此次也首次納入單價定義,如台北市120萬/坪以上、六都及新竹外35萬/坪以上為豪宅,並調高社算所得額標準1~5個百分點,且獲利率調升至20%。吉家網董事長李同榮批,「財政部是挾打炒房之名,行搶功、增加國庫稅收之實,該政策明顯有『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開、不公道、不公義』五大缺失。」
財政部公布豪宅稅新法,除了總價調整外,此次最特別的是規範單價門檻,如台北市1坪超過120萬就定義為豪宅,其它縣市則是以35萬為標準,買賣一旦超過門檻,就會被課徵豪宅稅。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受到影響的戶數雖然不多,但如果不慎踩到豪宅稅紅線,稅徵就有可能價差破百萬起跳。(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暴起暴落,2024年全年稅收破千億,創歷年新高,而今年1月卻僅剩20億,創近2年單月新低。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從去年7月房貸之亂消息傳出後,房市買氣就不斷下修,1月又逢春節假期,工作天數減少,落至谷底是可預見的事情。(陳韋帆)
中華民國萬萬稅!想要合法節稅,恐怕還得先請教專家。一名老嫗夫逝,為節省遺產稅,讓子女拋棄繼承,自己則主張「夫妻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省下150萬,不料,地政士卻傻眼指出,「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幫子女埋下一顆『房地合一稅』未爆彈,恐怕沒有真的省到錢。」(陳韋帆)
房價不斷飆漲,屋主賺、國庫也發大財!據財政部資料,全台房地合一稅收,2024年約684.4億元,相較2020年漲幅約4.7倍,各縣市中,又以新北市漲幅9.3倍最高。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表示,央行2024年下半年推出第7波管制致使全台買氣急凍,惟少見屋主降價,讓政府房地合一稅收仍相當豐潤。(陳韋帆)
根據財政部最新房地合一稅收統計,今年第二季房地合一稅共有近3.7萬件,其中比例最高的仍是20%稅率,共1.25萬件,占比約34%,每三件房地合一稅案件就有一件適用20%稅率,平均繳稅金額為81萬元,回推估算每件獲利約407萬元,另外有約20%適用45%稅率,推估平均每件獲利150萬元,35%稅率也有8千件,占比為21.9%,每件房地合一稅金平均85萬元,推估每件獲利約243萬元,不過最可觀的還是適
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顯示,9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63.8億元,年增77%,累計前9個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501.5億元,年增率高達9成,而一年申報一次的營利事業房地合一稅收,9月為291億元,年增47%,合計前三季房地合一稅收已達793億元,全年度挑戰千億元的歷史紀錄。
年初至今房市多頭,致使政府稅收大補血,住商機構觀察財政部數據,全台1~8月個人房地合一稅共達437.6億元,其中以台中市達81.9億元位居六都稅收王,另觀察漲幅則以桃園市成長逾1.2倍最多,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今年1~8月雖有央行升息、申貸排隊等風波,惟市場新規大致底定,強化買賣雙方交易意願,促進全台稅收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