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台灣新建案的公設比逐年上升,許多建案都附有公共設施,如健身房、KTV、韻律教室等,讓不少民眾擔憂花了大錢卻可能買到的實際坪數與預期不符。有網友於PTT上好奇問,「大家在買房時,偏好守衛室及基礎公設還是會想選擇多元化公設」。對此,有兩派網友持不同想法,引發議論。(周宸妘)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國人對健身需求提高,全台健身房家數也大幅增加,依據財政部資料,截至2020年6月,全台共有659家健身中心,跟2019年同期相比成長12.6%,六都也同步成長,又以台中市漲幅最大,年增45.3%,家數則是台北市115家居冠六都。
受到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時間或是不必要的聚會,轉而待在家中時間較長。內政部日前也發表社區防疫指導措施,針對住戶及管理人員、社區環境衛生、社區集會活動防疫措施等,提出建議。而對於一般購屋民眾來說,專家認為,一定會思考室內「實坪」,勝過「虛坪」豪華公設的實用性。
運動風氣盛行,建商也投其所好,狂推有健身設備或是鄰近國民運動中心的建案,讓入住的住戶一起「動次動次」跳起來。只是一般來說,會面臨公設比較高、負擔管理費較多、攤提公用電費等問題,因此有些人乾脆就直接在國民運動中心附近買房,省下社區健身房公設費用。
運動風潮高燒不退,健身業也掀起一波展店潮,包括運動品牌、健身房、瑜珈教室甚至新崛起的私人健身教練工作室,陸續擴大營業據點,變成低迷房市中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