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安區驚見900萬透天厝,10房含3車位、每坪僅15萬,標榜可種菜養雞,地點鄰近捷運麟光站,彷彿都市桃花源,不過,專家提醒,應留意是否違建、土地使用分區等問題。(陳韋帆)
全台進入新案交屋高峰期,空屋數量大增。住商機構彙整內政部數據,2024年下半年七都低度用電住宅顯著上升,各行政區以中壢1.8萬宅居冠,各縣市年增幅則以高雄年增1.1萬宅最多,空屋壓力浮現。(陳韋帆)
台灣近期雨彈狂炸,極端氣候下除造成災損、生活不便,專家指出,房價亦恐有受創疑慮,建議購屋參考「淹水潛勢圖」,避開低窪易淹、土石流等警戒區。(陳韋帆)
台北今年1-7月移轉僅13,821棟,創7年同期新低,10大行政區年減逾2成,其中又以萬華跌幅最高、達45%,買方聚焦大安、信義等精華區。(陳韋帆)
知名旋轉豪宅陶朱隱園公設燈飾壞掉了?上週陶朱隱園外觀燈飾不停閃爍疑似故障,業者表示,目前仍在整修中,3日前已調整完畢,感謝外界關心。(陳韋帆)
日前才爆發高田營造10建案停工,今(4)日又傳台中海線3建案資金斷鏈、工地停工,內政部已介入,並要求地方政府清查建案進度、協助購屋糾紛處理。(陳韋帆)
川普宣布台灣20%關稅,房價走跌成定局?張金鶚指出,資金轉弱、房價續高,加上股市與產業不振,關稅加速房市去投資化、價格修正,可加速市場合理化。(陳韋帆)
台北捷運十站房價低於行政區均價出爐,忠義、麟光、六張犁,三站價差2成5起最高。房仲指出,這些站點多位於市區邊陲或老社區,對首購或預算有限者是高CP值選擇。(陳韋帆)
六都家庭宅熱區出爐!2025年Q1六都25~35坪交易,松山平均房價最貴1坪87萬,鶯歌佔比最高近5成奪冠,平鎮則為六都平均總價最低682萬。(陳韋帆)
桃園大溪2023年12月轟動社會的「莽夫殺妻」透天凶宅要出售,37.5坪(含違建)總價420萬,約市價6折,專家認為,雖然便宜,但敢買的還真的不多。(陳韋帆)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一老舊大樓外牆磁磚剝落,建管處依《建築法》裁罰6萬元,呼籲屋主盡快修繕,避免危害擴大,同時也提醒市民,逾10年屋齡建築最高可申請20萬修繕補助。(陳韋帆)
預售市場下修壓力浮現,李同榮示警,繼「換約潮、解約潮」後,下半年恐爆第三波「斷頭潮」,投資客多殺多風險升高,建議央行應選擇性鬆綁限貸,以免拖累市場信心。(陳韋帆)
房市翻轉,預售屋爛尾樓暗潮洶湧,房市專家何世昌表示,依循三步驟,一、查司法紀錄,二、看工地進度,三、查核信託帳戶,可大幅避開爛尾樓風險。(陳韋帆)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課徵20%,學者直言,將傷及輕工業大鎮,尤以彰化、高雄最甚,若後續談判失當,恐造成資本外流、產業重創,甚至動搖國本引爆失業潮。(陳韋帆)
六都7月買賣移轉僅1.88萬棟,1~7月合計11.9萬棟,創8年低點,房市低潮、大雨狂炸中南部,即便有預售屋交屋潮,年減幅仍近3成,而川普宣布對台課徵20%關稅,專家預期房市量能將續創低點。(陳韋帆)
內政部公布113年下半年住宅概況,全國空屋(低度用電宅)達91萬4,196宅,占比9.79%,半年暴增5萬宅,顯示空置問題持續惡化。同期間待售新成屋突破11萬宅,創歷年新高,庫存壓力堆疊。(陳韋帆)
內政部今(31)日提出社會住宅租金分級收費原則草案,擬依家庭收入分為四級、打3~9折不等,並將社宅所在地最低生活費作為租金調漲上限。部長劉世芳表示,此舉盼降低民眾租金負擔,預計近期預告後公開徵詢意見,再行修正定案。(陳韋帆)
威京集團風波不斷,主席沈慶京捲柯文哲案尚未結束,集團旗下中工還有其他官司纏身中,國防部軍備局錢少將張大偉(空軍少將)涉福興(公館)營區30億統包工程收賄4500萬,一審重判張大偉12年,沈慶京親弟弟、時任中華工程董事室主任的沈慶光則依背信罪判刑4年,另,中工同事件中另起訴張大偉詐欺一案,檢方採不起訴處分,中工對此則表示遺憾。(陳韋帆)
房市寒風逼人,套房小宅也難撐市況!北北桃今年H115坪以下產品,最高單價台北市142.1萬、新北市92.7萬、桃園33.5萬,專家直指投資退場、自住無感,小宅不再是撐價解方。(陳韋帆)
房市「川普+央行打房」雙颱共舞,房仲業績持續慘澹,據房仲內部統計資料,今年7月業績持續呈現年月雙減。房市專家指出,房仲家數9千餘間創歷史新高,倘若景氣不回溫,恐出現千家倒店潮、萬餘人失業。(陳韋帆)
三重果菜市場遷建蘆洲案爆爭議,侯市府說明會上引爆蘆洲人劇烈反彈,程序上內政部國土署亦發布聲明「尚未完備程序」,專家指出,傳統市場是嫌惡設施,嚴重影響周邊生活品質,房價更是區域8折,反彈無可厚非。(陳韋帆)
台北市出現賠售交易,30坪公寓僅千萬元成交,單價跌至3字頭,賠售500萬,遠低市場行情。專家指出,備註明列「急買急賣」,研判為特殊個案,但也提醒類似撿漏案件多為交易緊迫,買方須留意風險。(陳韋帆)
老公寓買盤年輕化!台灣房屋統計,今年Q1全台30年以上老公寓買主中,超過8成為50歲以下族群,其中40~50歲佔比最高、達35.7%,買氣逐年走升。(陳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