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殊的公設比制度,使得現在階段要買房愈來愈吃重,尤其新建案公設比創新高,等於得房率降低。民眾現在不管是買中古屋或是新建案,都要辨別社區「公設」在哪,而哪些又是大公、那部分是小公,而這些在這些「公設」的位置,在「專共用圖說」都會有清楚的標示。
建案公設比超高,買房得花不少錢養虛坪!根據住展雜誌統計,2019年大台北公開銷售的大樓、華廈類新建案平均公設比,台北市新建案平均公設比上揚至約34.8%,新北市也走高到約32.8%,皆創歷史新高。專家就點出,相較新建案,若想買電梯華廈大樓,屋齡10年以上的可能「坪數比較實在」。
「我買了社區中的房子,但公設比高達35%,究竟公設到底在哪呢?」答案就在「專共用圖說」中!建物登記中除了專有部分,共有部分還區分大公及小公,專有部分指公寓大廈之一部分,具有使用上之獨立性,而大公指由全體住戶共同分擔的空間,小公則是指由部分住戶共同分擔的空間。因此辦理區分所有建物共有部分測繪登記時,應檢附「專共用圖說」,作為地政事務所辦理之依據。
「我買了社區中的房子,但公設比高達35%,究竟公設到底在哪呢?」答案就在「專共用圖說」中!建物登記中除了專有部分,共有部分還區分大公及小公,專有部分指公寓大廈的一部分,具有使用上的獨立性;而「大公」指由全體住戶共同分擔的空間,「小公」則是指由部分住戶共同分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