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台灣的飯店業已經邁向「內需競爭」,新增供給連年增加,導致必須在有限的市場內競爭;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觀光旅館每間房可帶來的收入高點落在2014年,一般旅館則落在2015年,隨後便進入修正期。商仲業者建議,投資者目光應該鎖定高品質渡假型飯店,與發展空間較大的中低價國際酒店品牌。
▲商仲業者建議,欲投資台灣觀光旅館的投資者,可鎖定國際酒店品牌「平價收費」。(圖/國泰商旅提供)
根據高力國際調查,2014年以後,台灣旅館市場每年新增超過1萬間房間,在2017年全國「觀光旅館」可供給房間數逼近3萬間,為2萬9353間,相較2007年2萬1171間,11年來新增8182間,平均1年新增房間數約743.82間。
至於,「一般旅館」房間數為2017年17萬679間,對比2007年的12萬1461間,11年來新增6萬6285間,平均1年新增近6026間;「民宿」部分,近11年則是新增2萬2836間,平均1年新增約2076間。
高力國際建議,對台灣旅館市場有興趣的投資者,首先可朝向迎合本地旅客的高品質渡假型飯店,以2017 年台灣前十大觀光飯店每間房帶來的收入名單中,有7家屬於渡假型飯店,且大部分的客源來自國內。
也可將投資目光放在引進「中低價位」的國際旅館品牌,主因是該類型的國際旅館品牌在台灣的市佔率尚低,而且相較高檔飯投資成本相對負擔較輕,目前已有多家日系飯店業者朝此規劃,例如來自日本的H.I.S. Hotel Holdings,就是直接入股台北市最大的中低價連鎖酒店品牌之一的「洛碁飯店集團」,期待打出品牌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