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E 世邦魏理仕發佈《2018年亞洲投資者境外不動產投資數據》顯示,由於中國投資者(以下稱中資)是亞洲以外地區的不動產主要投資者,但2018年全年亞洲投資者投向境外不動產的資金總額共計538億美元,較2017年銳減36%。這也代表,中資要來台炒房,恐怕也沒錢來炒。
台北C1、D1雙子星案從投標廠商浮出檯面以來,一直傳出有中資疑雲紛擾。台北市捷運工程局今(26日)提出多項澄清,包括「南海控股公司」是中國建設銀行持有該公司股權0.09%,另外的10.29%屬債權性質,並非媒體報導中國建設銀行持有該公司10.38%股權等。
房價居高不下,但房貸利率卻很低,因此新任建商開發公會理事長就拋出,希望政府給年輕人低利率、貸款年限從30年延長到40年的購屋專案,否則年輕人雖然可以承租政府「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但時間到了還得找房子。
六都淨遷入人口,桃園市6年連續稱霸,同時根據勞動部統計,近6年以來桃園就業人口數增幅為6.7%,也是六都之冠,跟著帶動居住需求。有趣的是,以房價來看,房仲業者統計資料顯示,近4年桃園首次購屋比例及成交單價,龜山區每坪房價21.6萬元,橫掃整個桃園。
台北市CP值高的地段,買氣也最好。網路估價平台《好時價》盤點實價登錄累積至今的台北市住宅交易案例,發現住宅大樓以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最熱門,平均每年近150筆交易,公寓為信義區吳興街,華廈為北投區三合街一段,套房則為中山區林森北路,皆累積超過500筆的交易案例。
陸資買房在今年又掀起波瀾,日前一名教授在個人臉書發表指出,「魚翅背後是海洋生物的浩劫;而台灣的好東西(住宅),也是無殼蝸牛的掙扎與血淚,好東西,就該留給真正有居住需求的台灣百姓。」他認為,炒房現象已經讓多數人只能住鴿子籠了。
用陸資身份買房,等於要身家調查,其實很多都是透過第3地公司買,要買下台灣很容易。專家就說,目前針對陸資來台買房,不僅事前審查、事後控管也相當嚴格,且往往要經過「至少半年」審查期,期間屋主因契約簽定也不得轉賣,買賣過程超麻煩,大幅降低交易意願,造成許多交易案胎死腹中。
韓流效應持續延燒,日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希望政府鬆綁陸資來台買房的言論,引起市場熱烈討論,房市專家甚至直言,「一旦開放,台灣馬上掛」,到時候屏東每坪房價要100萬元,台灣人只能移居澎湖、金馬與龜山島。不過,近期有一項調查,卻明顯反應,民眾對陸資接受度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