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
▲當AI成為你的敵人時,他將成為最可怕的對手。(示意圖/翻攝自Pixbay)
編按:當ChatGpt、DeepSeek已經變成你生活中無話不談,並能協助工作的小幫手,你有想過他偷偷蒐集的隱私,可能會超越現在社群媒體Facebook、IG嗎?現有的社群平台,能蒐集你的日常生活、家人、喜好、政治傾向,透過大數據推播你想看見的訊息,鞏固你的同溫層;
但是AI更可怕,他化身你的密友,傾聽你的心事,另一方面他還能變造聲音,用你的聲音打電話給你朋友,人類已經進化到科技小說的世界裡,有一天你訓練的AI如果化身機器人,變成你的敵人時「他會放過你嗎?」AI的界線,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話題。
目前,人工智能(AI)發展席捲全球已經進入戰備狀態,這在今年初中國白菜價AI DeepSeek崛起後馬上被中國國家全面接入國家機構使用就可以窺見,美國也不遑多讓,從醫療到國防,技術突飛猛進。然而,隱私侵犯和倫理爭議正引發監管熱議,各國法律框架在促進創新與控制風險間尋求平衡。
歐洲自廢武功?
目前,歐盟採全球最嚴格規範,卻可能自限潛力;美國開放但碎片化;中國優先國家控制,忽視人權;日本則寬鬆以求靈活。隨著AI融入戰備與經濟,監管正成為塑造未來的雙刃劍。
歐盟的《AI法案》歐盟AI法案已於2024年通過,2025年2月首波針對「不可接受風險」的AI系統禁令生效、2026年才全面生效。歐盟《AI法案》堪稱全球最嚴格AI法規,法案按風險分級,禁止社會信用評分和實時生物識別,高風險AI(如醫療、司法)需嚴格測試和人工監督,違規罰款最高達3500萬歐元或全球年收入7%。法案保護隱私與反歧視,符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
然而,歐盟企業抱怨合規成本高昂,中小企業難以負擔,恐將AI創新主導權讓與美中。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2025年歐盟AI投資增速將落後美國15%。而且就當美國、中國相繼將AI投入國防研發,2025年2月美國介入俄烏戰爭,雖然到現在都未調停結束,但一清晰的訊號是放給歐盟,即美國已不在是過往的盟友,關稅戰更讓兩大經濟體不合,德國已經解放了自己的軍事裝備,這時,歐盟AI還要當全球最溫和的小白兔嗎?成了大哉問。
美國開放原則?
美國無聯邦AI專法,依賴現有法律和2023年拜登行政命令(EO 14110)的志願性指南,強調隱私與公平(然而沒有太多監管)。只有部分州級法規分化:科羅拉多州《AI法案》要求就業與教育AI避免歧視;加州SB-1047法案針對高風險AI設安全標準,罰款最高10%年收入。這種開放環境促進創新,吸引OpenAI、Google等巨頭,2024年美國AI投資占全球47%。但碎片化監管導致企業面臨多重標準,增加合規複雜性,消費者保護力度不一。
中國侵犯隱私
中國的AI發展全球最值得玩味,他在「裸奔」如對人權、民主價值的狀態上並未有界線,但是監管的範圍集中且嚴格,2024年3月《人工智能法》草案規範八類高風險場景(司法、醫療、社會信用等),要求模型註冊和數據審查,違規罰款最高100萬人民幣。生成式AI需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禁止反政府內容,需水印標記。允許公共監控面部辨識,無隱私或人權保護,與歐盟禁令對比鮮明。國家支持(如2030年AI領先計劃)推動百度、阿里雲等企業,但意識形態審查限制內容創新。
日本文化放送
日本採寬鬆監管,這是為何OPEN AI可以大量用吉卜力、多啦A夢的畫風風靡全球,日本埋下一顆種子,是要讓日本的文化最快散播到全球的野心,採開放態度,所以才沒有吉卜力控告案。日本基礎是依賴2019年「以人為本的AI社會原則」和《個人資訊保護法》,無AI專法或強制罰款。政府鼓勵金融與醫療AI應用,企業如Preferred Networks(開發深度學習框架Chainer)和NEC(提供AI解決方案)快速成長。2024年日本AI市場規模達3000億日圓,預計2027年翻倍。寬鬆政策吸引投資,但缺乏倫理規範可能引發隱私風險,監管滯後於美中。
使用者的擔心
「AI監管需在創新與風險間取得平衡,」牛津大學未來人類研究所主任Nick Bostrom表示。隨著AI融入國防(如美國Maven計畫、中國軍民融合),各國監管路徑正決定全球競爭格局。歐盟的嚴格法規或保護倫理,卻可能讓其在AI競賽中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