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良/台幣升值誰最慘?建商、購屋族、還是你?

2025/05/14 15:30
  • share_fb
  • share_line
  • A-
  • A
  • A+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2025年第一季,台幣強勢升值成為財經媒體熱議焦點,不僅匯價短期衝破30元大關,市場上更浮現「升值將重構房市結構」的深層擔憂。升值原本是資金看好台灣的象徵,但放在當前出口放緩、房貸緊縮、內需不足的總體環境下,卻可能成為壓垮房市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潛在的「黑天鵝」事件中,究竟誰會成為最大受災戶?是槓桿高的建商?自備款難湊的買房族?還是仍在觀望中的你?
本文嘗試從產業、金融與消費面三大層次解構台幣升值背後的風險,揭露一場即將掀起的資產再分配效應。

一、升值黑天鵝為何突然現身?

升值本應帶來資產保值與通膨緩解,但在升值伴隨出口衰退與資金緊縮的情況下,形成一種「結構性冷卻效應」。台灣出口已連續三季年減,全球供應鏈重整尚未結束,企業獲利普遍縮水;當企業信心下降、薪資凍漲或裁員頻傳時,房市自然失去支撐力量。
更重要的是,升值代表資金更有動能進行海外布局或進口消費,反而排擠了國內不動產的吸引力。對許多中產與首購族而言,這是一場「看得到但買不起」的幻影。

二、誰最慘?2025房市的三大受害族群

1. 建商:高地價與完工潮雙壓
在升值環境下,進口建材雖然略為便宜,但建商面對的是更根本的問題──「銷售遲緩與週轉停滯」。2021~2023年間高地價購入的建案即將完工,若市場成交持續冷卻,建商將陷入資金鏈壓力,甚至引爆債務危機。
重劃區與蛋白區的「建案骨折價」已逐漸浮現,但因高成本結構,建商並不願輕易調價出清,形成「價撐量凍」的僵局,最終可能壓縮整體財務體質。

2. 買房族:貸不到錢、工作不穩、信心動搖
在限貸與升息環境尚未逆轉的情況下,升值雖然提升資產價值,卻同時壓縮中產購屋力。民眾看到台幣升值,卻發現房價未跌、貸款額受限、自備款升高、而就業市場又不如以往穩定,自然難以進場。
特別是2023~2024年間申請新青安貸款的首購族,如今面對的不是房價上漲的喜悅,而是轉手難度高、後續繳款壓力增大等現實問題,成為政策與市場夾殺下的「首當其衝」族群。

3. 觀望者:錯過時機、被通膨吃掉購買力
對於還在猶豫是否進場的觀望族而言,升值所帶來的經濟壓力與社會氛圍,容易導致「再等等」的心態加重。然而當市場開始反彈或政策翻轉時,價格反而可能先行上漲,導致觀望者最終錯失低點,實際上反而成為「被拖延困住的那一群人」。
更嚴重的是,若升值伴隨資金回流緩慢,國內投資不振,通膨與實質購買力下滑的長期風險將會浮現,讓手上現金不但貶值,還失去上車機會。

三、升值對房市的五大連鎖效應

1.建商推案保守,轉向小坪數、高機能產品。

2預售市場轉手潮增,市場充滿議價空間。

3.換屋潮遞延,自住族轉租不買。

4.都更案地主觀望,期待價格回升再參與。

5.高總價豪宅市場轉冷,但核心資產抗跌性強。

四、黑天鵝能否被馴服?關鍵在政策節奏與市場信心

黑天鵝不是一定會造成崩盤,而是提醒我們「風險已悄悄逼近」。目前房市最大的問題,不是價格高或低,而是「信心斷裂」與「交易冷凍」。
未來關鍵變數包括:
中央銀行是否於2025下半年釋出寬鬆訊號?
政府是否調整限貸政策,特別是針對首購與換屋族。
都更危老量能是否順利進入施工期,帶動內需與工作機會。

五、胡偉良觀點:房市的風險不在數字,而在心理

品嘉建設胡偉良指出,升值本身不是房市的終結者,但若與錯誤政策、過度觀望與不均衡的社會結構結合,就可能成為壓倒信心的最後一擊。這一波黑天鵝的來臨,提醒我們:市場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人心與信任的測驗
建商需要資金週轉,買房族需要政策支持,而觀望者更需要被市場說服──唯有信心回籠,骨折才不會變成崩盤。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