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官方最新公布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統計,今年9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為30.2億元,年增幅度仍達92%,不過個人的房地合一稅收已經反映交易量縮,連續4個月稅收走跌,同時也是房地合一稅上路以來首次連4月衰退,惟房地合一稅收仍呈現緩降走勢,顯示出市場交易的高峰期已過。(記者:陳韋帆)
被稱作「炒房王」的帥過頭(本名黃家進)分享一日致富秘辛!他今(3)日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表示,「近2~3年我大賺了1~2億多,就算現在政府推『預售屋禁轉』,我也沒在怕,我還是有拆招方式,可以繼續炒房,順便連『房地合一稅』都一起破解,而且依循這個方式,近期我在苗栗頭份的案子,就有不少投客1日致富。」(記者:陳韋帆)
買賣房屋稅務複雜,找錯人協助恐怕損失金額難以估計!一對小夫妻近年購買了預售屋,無奈交屋日期不斷延宕,於是諮詢某專家,是否可以「賣預售換成屋」,透過「重購退稅」方式讓自己免繳45%房地合一稅,該專家表示這做法可行,孰知,根本不符合該條件,最終還是必須繳稅。(記者:陳韋帆)
六都地政局今公佈8月份的買賣移轉棟數,其中台北2236棟,月減1.6%,年增14.8%;新北市4468棟,月減4.9%,年增1.3%;桃園3482棟,月減1.6%,年增17.1%;台中4027棟,月增16.7%,年增37.4%;台南2017棟,月增9.9%,年增7.6%;高雄2925棟,月增9.1%,年增11.9%。總計六都今年8月共19155棟,月增3.7%,年增14.4%。(記者:陳韋帆)
根據官方最新公布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統計,今年7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為32.7億元,雖然年增幅度仍達12%,不過稅收已經較5月高峰的35.6億元,呈現連續兩個月走跌態勢,反應市場景氣已經降溫,因疫情導致的交易量縮慢慢也反映在稅收上,若以區域來看台南與高雄是稅收年減幅度最大的區域。(記者: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從2016年上路至今,滿足持有6年400萬元免稅條件的屋主越來越多,尤其恰逢這波房地產價格出現大漲,該優惠就顯得相當划算,不過近年因為疫情影響,有2、30萬人因為無法歸國,導致戶籍被遷出,而房地合一稅規定需要設籍、持有並居住連續滿6年,才能享有400萬元的免稅優惠,一旦戶籍被遷出恐怕無法適用這項優惠條件。(記者: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2.0版上路屆滿一年,房仲指出,依據六都地政局資料,跟2.0版啟動前一年相比,上路後一年六都買賣移轉棟數量縮,但比較房地合一1.0上路前一年、有大批趕輕稅列車交易的買賣移轉棟數,2.0啟用後一年反而更高,顯見新版房地合一稅抑制市場交易效果有限,其中,高雄市在2.0上路後一年的買賣移轉棟數與前一年相比僅降0.1%,幾乎不受稅改影響。(記者:陳韋帆)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庫最新資料顯示,個人房地合一稅收6月共34億元,年增率35%,但已經開始較上月的35.6億元呈現微幅衰退,同時今年H1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累計174億元,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反映房地合一制度上路以來,購置不動產大多出現明顯增值,台中市則貢獻35.5億成H1的稅收王。(記者:陳韋帆)
近3年房市的爆起完全在政府意料之外嗎?財政部每年都會估算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稅收預算),從資料可發現,2018、2019年財政部「稅收預算」與「實際收入」相差為11.2億、40.4億,然而,2020年、2021年竟相差91.2億、158.5億,明顯這樣的房市熱度,完全在估算之外。(記者:陳韋帆)
透過房仲購屋,就能萬事OK了嗎?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不動產買賣,涉及太多專業知識,仲介固然具備部份專業,但最好還是擁有自己的地政士,否則,動輒數千萬的買賣,稍有閃失,後果恐不堪設想。(記者:陳韋帆)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庫最新資料顯示,個人房地合一稅收5月共35.6億元,年增率高達124%,並創下歷史單月的次高紀錄,同時今年前五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累計140億元,年增110%,且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反映2016以來買進不動產的民眾,今年出售不動產都出現明顯增值,其中台中市連當10個月的稅收王。(記者:陳韋帆)
財政部表示,預售屋「紅單」係基於預售屋買賣關係而成立之契約行為,自2021年7月1日起轉售紅單與第三人者,屬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2項規定之預售屋及其坐落基地交易,應課徵房地合一所得稅。
法令訂好後,同樣的事情都會有一樣的結果嗎?一對南部兄弟,販售祖傳農地,共售得千餘萬,結果卻因錯送「一紙」資料,隔天收到150萬稅單,且資料補正機會渺茫,可謂是慘痛的教訓。(記者:陳韋帆)
依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今年第一季全國贈與移轉1萬5,481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12.0%,也創下房地合一上路以來、7年新高,而首季繼承移轉1萬4,952棟、年增4.3%,也創統計以來同期新高。(記者:陳韋帆)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個人出售2016年1月1日以後受贈取得之房屋、土地,應適用房地合一課稅制度,如贈與人非配偶,其取得成本應以受贈時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按政府發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後之價值認定,但有民眾誤採贈與人原購入房屋、土地之價額作為取得成本,而遭補徵稅款。
近年資金寬鬆、長期低利率等原因,不動產市場交易熱絡,但購買者短期持有後即進行轉售,除了須注意房地合一稅外,三重地政事務所也提醒消費者,交易前務必調閱土地建物登記謄本,善用實價查詢登錄資料,並至現場勘查實際屋況,確保交易安全。
繳稅季節到來,但稅法千萬條,如何合法省稅,民眾往往不得而知。對此,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在房地稅法中,有一招可以合法節稅,而且輕鬆省下數十萬,那就是一生只能用一次的「自用住宅用地增值稅」。(記者:陳韋帆)
不少人喜歡到法拍屋搶便宜好屋,但近年恐怕會越來越難!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首季全國拍賣移轉共1,014棟,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8.0%,創下統計以來同期第二低移轉量,僅比房地合一上路(2016)當年的1,011棟高出3棟。(記者: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針對特定地區限貸、零寬限期,建商餘屋、預售屋擬禁止換約轉售等措施,皆影響投資人對於房市的看法。連文教風格濃厚,又有美麗華百貨等商圈與捷運利多的大直商圈周圍,近期房市也悄悄出現變化。房仲指出,過往的大直商圈,成交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門牌就屬燙金的「明水路」,然而,2022年第一季房市累計成交量最高的竟然不是明水路,而是被「北安路」超車,讓人大感意外。(記者:簡浩正)
傳統社會重男輕女的情況仍存在?根據財政部統計處資料,2021年不動產贈與的申報契稅狀況,近年受贈人數大致在4.5萬人上下,其中,受贈比例,男性占54%、女性占46%,連續第6年男多於女。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從財產分配方式,可看到長輩傳統觀念仍重,不過,都會區的狀態就會相對淡薄,顯見女權意識逐漸抬頭中。(記者:陳韋帆)
二等親之間房屋移轉,通常有「贈與、買賣」2方式,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2種方式的選擇,將會影響未來房地合一稅的課徵,所以最好先確定哪種方式對雙方才是真正划算,才不會在接到稅單時,才後悔莫及。(記者:陳韋帆)
根據最新房地合一稅收統計,今年第一季全國個人的房地合一稅收為72.9億元,創下歷史的同期新高,且光是今年第一季的稅收,就比過去五年的同期稅收總額還要高,顯示過去一段時間房地產的短期交易都有明顯增值,反應到稅收就出現暴增現象,尤其是房價飆漲的新竹,今年第一季新竹縣的個人房地合一稅收,和去年同期相比暴增4.8倍。(記者:陳韋帆)
近2年來,政府不斷透過各種手段聯合多部會打炒房,繼房地合一2.0、實價登錄2.0後,央行1年內4次出手擴大信用管制、金管會調高不動產放款風險權重、內政部針對預售屋祭出的打房五重拳,乃至於央行3月中宣布直接升息一碼,密集出台且力度不斷加重的調控政策,已成今年房市的最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