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8天地震破千次!根據氣象署資料,4月份,截至今(28)日20:42,一共發生1,379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344起、無感地震1,035起。知名結構技師戴雲發表示,「地震是台灣人難以逃避的宿命,然而,台灣逾30年老屋共483萬餘宅,震後應立即檢查建物狀況,方能確保居家安全。」(陳韋帆)
裝修蟑螂本就橫行,加上近期缺工、缺料,裝修糾紛更加頻傳。對此,信義居家表示,想要「辦妥房事」,讓自己可以開心入住,選定設計師之前,必得先確認「有立案、有證照、有工班」這三件事,才能趨吉避凶。(記者:陳韋帆)
遇到租霸或惡房東讓自己憤恨不平,能公布其姓名於網路嗎?對此,新北市主任消保官王治宇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指出,「一般建議最好是不要,房東怕遇到租霸,最好在合約、身分核對上謹慎,而租客怕遇到惡房東,則是在合約上多加琢磨,簡單來說,就是預防甚於治療。」(記者:陳韋帆)
買房子到底該負擔多少最剛好?根據信義房屋市調,43%受訪者可接受房貸佔家庭月收入3成以內,有24%可接受房貸佔家庭月收入的35%,等於每3人就有2人緊守每月房貸支出佔家庭收入35%以內的底線,台北市購屋民眾則因為房價負擔較重,有13%受訪者可以接受每月房貸佔家庭月收5成以上,比例高於其他都會區。(記者:陳韋帆)
嘉義縣財政稅務局表示,依財政部發布之「財團法人所有供其附設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下稱長照機構)作長期照顧業務使用之房地,其房屋稅及地價稅徵免疑義」解釋令,長照機構申請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必需符合以以下要件:
高市府與經濟部共同研訂的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書(草案)中,居民最關心的「私有住商土地一坪換一坪」是什麼意思?怎麼辦到?市府提出說明。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於2020年10月5日公布抽樣問卷社工人員調查其認知之居住協助內容之結果,表示居住協助照顧弱勢仍不足1節,內政部營建署呼籲民間團體應對社工服務第一線及弱勢族群說明正確居住協助資訊,儘量避免用過往未改革前的資料誤導,使其失去得到政府補助之機會。
為推動南港老舊工業區都市更新,台北市府於2020年7月28日修訂南港產專區認定原則,明定不符合老舊聚落土地細分標準者,持有土地超過50平方公尺的地主在回饋時,得僅就土地超出50平方公尺部分回饋,以降低回饋負擔增加都市更新意願,加速南港產專區都更推動。
針對航空城地上物協議價購補償方案,桃園市長鄭文燦2020年7月9日再度強調,市府堅持先建後遷、居住正義及居民權益極大化3大原則,來推動航空城計畫,為了提高補償標準,市府更提出10大優惠方案,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為居民爭取最大的權益保障。目前市府負責的蛋黃區,已經落實先建後遷原則,民航局負責的蛋黃區,民航局在第三跑道建設期程調整評估後,希望一樣比照市府先建後遷原則。
桃園市長鄭文燦2020年6月17日主持市政會議時表示,目前航空城計畫已進入實質開發的準備工作,第三跑道環評、土地徵收審定皆已順利通過,自6月下旬至8月下旬,市府將進行地上物拆遷補償協議價購作業。
高市都發局表示,高雄市國土計畫草案2019年6月完成後,於下半年陸續完成公開展覽、並辦理6場地方說明會、4場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座談會、以及8場公聽會,目前已進入市府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會階段,召開過8場專案小組會議。
投資的過程很重要,越舒服,代表獲利機會越大。而要能認清持有時可能遇到的風險,了解產品是關鍵。
新手爸媽要注意了,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每100位零至4歲的嬰幼兒中,就有16人因為疾病或是意外傷害而住院,這個數字跟60歲至70歲的阿公、阿嬤住院率差不多,為什麼會這麼高呢?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幼兒身體各項器官和功能都還在發育,抵抗力弱且大環境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還有各項食安等問題,這些都是容易引起疾病而造成就醫的;以下跟著小花平台來了解替新生兒投保需掌握的2原則,一起關心寶寶的健康!
投資的過程很重要,越舒服,代表獲利機會越大。而要能認清持有時可能遇到的風險,了解產品是關鍵。今年3月底市場又被殖利率曲線倒掛消息嚇得東倒西歪!雖然這次是10年期公債殖利率低於3個月期公債殖利率,不是慣用的10年期與2年期,但市場預期「10年期與3個月期」都倒掛,未來「10年期與2年期」也會倒掛,因此感到恐慌。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來存子女教育金或退休基金,已經是民眾最常採用的方式。不過,群益投信根據觀察卻指出,從目前多數投資人都選擇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的行為觀察,有3件事沒有搞清楚,不但讓定期定額效果打折,甚至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這3件事為:(1)股市波動大,定期定額才有感?(2)只要長期投資,投資就一定有效果?(3)選擇經濟成長率高的股市定期定額就對了?
市面上有很多保險商品都打著「合法節稅」的口號吸引高資產客戶投保,但是有越來越多法院的判決案例證明,「用保單藏錢」並不一定保險,因為國稅局還可以採用「實質課稅原則」,要求保戶補繳稅金,甚至罰款。到底什麼樣的狀況可以買保險、真節稅?哪種規劃方式又可能會被補稅呢?
不少民眾會受到醫美機構的促銷方案吸引,一次購買大量療程,不過你知道這可能違反《醫療法》規定,還存在很多風險嗎?醫學美容屬於醫療行為,不是購物,千萬別貪小便宜!許多醫美機構會趁著節日或暑假等熱門檔期推出醫美專案,透過折扣、分期付款、贈品等優惠方式,或打出不滿意退費的口號,吸引消費者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