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不少人趁機表白或求婚,若成功後決定共同買房成家,接下來面對的不僅是愛情,還有法律觀念與財務考驗。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副理董家菱提醒,情侶購屋務必結合感情與制度保障,才能安心邁向未來。(陳韋帆)
換屋族常透過「重購退稅」減輕稅負,但近期有案例顯示,若新購大樓土地公告現值低於舊屋,即便市價高出許多,也可能失敗。專家提醒,重購退稅依據的是土地公告現值與持分,而非市價,許多民眾因此誤判。(陳韋帆)
近期台北市出現一則售屋廣告,1980萬可買到信義區88坪土地,還送透天厝,看似超值,其實暗藏陷阱。專家提醒,物件位於保護區,屋況老舊、限制多,購屋民眾應謹慎評估。(陳韋帆)
台中捷運宅價差驚人!永慶房產集團統計發現,大慶站、水安宮站、南屯站的預售、中古屋價差超過80%,買預售屋30坪要多花800至900萬元,中古屋不僅省錢,室內實坪還大上許多。(陳韋帆)
台灣詐騙猖獗,台中豐原王姓一家五口命案疑似就是碰上典型的「投資詐騙+地面師詐騙」!事實上,根據《三立新聞網》採訪經驗,所謂地面師詐騙,追根究柢就是「投資詐騙」,因為房產往往是許多人手上最值錢的物品,而詐騙集團詐騙完現金、信貸等各種錢財後,最後盯上的就是不動產,誘騙受害人抵押後,直接將金錢取走,更甚者,連房子也拿走,讓被害人最終房財兩失,還背負一身巨債。(陳韋帆)
女房東裝修遇連環詐騙,損失逾38萬!南部一名女房東近期想要裝修老家自用,從網路社群找廠商與協助鑑定,結果不僅施工品質有問題、移工夜晚開工,後續還遭另外「自稱鑑定師傅」詐騙3萬元。原想查驗工法正確性,卻落入另一陷阱,A小姐無奈直呼:「網路問裝修,竟是待宰羔羊。」(陳韋帆)
近日台中豐原爆發一家五口命案,疑涉「地面師」詐騙,引發社會譁然。「地面師」以假借貸、投資為名,實則設局奪產,受害者多為高齡長者與金融知識薄弱民眾。俐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王俐喬直言,民眾頻頻受害不是因貪婪,而是因為制度落後詐騙手法更新速度,呼籲政府應同步強化源頭打詐與審核防線。(陳韋帆)
房市不景氣,坊間傳出房仲化身地面師,對準買方「斡旋金」下手,透過話術誤導買方「下斡」後開始不理不睬,待買家要求「退斡」時,以「屋主已降價」等理由誆稱買方反悔需付違約金。房市專家提醒,購屋過程中一旦碰到斡旋金收取後「冷處理」或反覆推託,消費者就應高度警覺可能落入陷阱。(陳韋帆)
套房的貸款利率不只高,門檻還很嚴格,恐怕自備款要出的比想像中多,買賣過程如果看到魔術空間、15坪等等關鍵字,就要小心了!因為有可能是話術陷阱。
2024年爆發房貸之亂後,房市陸續出現「平轉」、「急售」、「賠售」、「出價就談」等預售屋轉售廣告,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李同榮表示,出現這些廣告,透漏的訊息就是市場看跌,如果有意承接,更要留意廣告陷阱,針對「投資客進貨價差、建商換約內容、安全性」進行三大評估。(陳韋帆)
台灣裝修蟑螂橫行,一個調解單位一年可接上1千件裝修糾紛,損失金額數十萬至上千萬都有,住宅消保會顧問吳翃毅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只有1~2次裝修經驗,很容易落入詐騙陷阱,事實上,這些壞人做壞事時,都會有「唬爛到天際」、「合約細節不明」、「便宜又亂加價」等三大特徵,提醒消費者應留意預防。(陳韋帆)
在全台房價高漲的現在,已幾乎是光要買房就大不易了,但即便擁有安身立命的住家,卻也擔心買貴、遭房仲詐騙甚至屋況連連,賠上一生辛苦積蓄。從事不動產交易超過12年、只接專任約的房仲陳泰源,自己親友也曾經歷房屋糾紛,希望透過第三本新作「這個房仲太狠了」一書讓大家學到買賣屋、租賃、老屋改建甚至水電修繕等最實用的房產知識,一次解決居住大小問題。(記者:簡浩正)
網路時代來臨,無論租、售,網路看屋也成為趨勢,不過,專家就提醒了!網路購屋陷阱多,就如同過往玩天堂遊戲,有可能你的「婆」是一個在網咖吃檳榔、抽菸的摳腳大叔,所以千萬要小心!(記者:陳韋帆)
想要在海外置產的人數變多了!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指出,近1個月海外置產來電年增1倍有餘,推測與「台灣房市走弱、兩岸情勢緊張」有關,新一波的海外置產潮正在形成,但海外購屋有許多陷阱與盲區,建議應當親自走一趟,了解當地狀況後,再行決定投資與否。(記者:陳韋帆)
近年房市火熱,購屋糾紛層出不窮。《三立新聞網》訪問住宅消保會,彙整其調解經驗中,常見六大購屋糾紛。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表示,買房通常是人生最大一筆消費金額,一旦失足,就會陷入長時間的煩惱,建議購屋族應更加謹慎。(記者:陳韋帆)
近日房市火熱,但買房動輒千萬起跳,購屋族最怕遇到消費糾紛,而預售屋合約常見陷阱有哪些呢?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羅列八大常見合約陷阱,其中又以「磋商」、「協議」等字眼最常是糾紛根源,他指出「預售屋看不到實體,僅憑一紙合約保障所有權益,消費者應特別留意內容,否則一旦落入陷阱,往往損失就會上達數十萬起跳。」(記者:陳韋帆)
為保障民眾購屋權益,地方政府每年都會查核業者是否符合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的規範。內政部特別提醒,預售屋契約中常見缺失有「通知交屋期限」、「房地標示及停車位規格」、「驗收」、「保固期限及範圍」及「房地面積誤差及其價款找補」等5大項,若建商提供的契約違反規定,民眾可要求改正,或向主管機關檢舉,以保障自身權益。
大家都知道租屋一定要簽租約,但很多人會忽略,其實搬家也需要簽契約。崔媽媽基金會指出,不論民眾選擇哪一家搬家業者,一定要切記與對方簽立完整的搬家契約,並且契約中要掌握五大重點。
跟建商買房竟然得繳房地合一稅?關鍵就是買的是「換約」物件,且沒有找地政士過戶,錯過評估繳稅風險。社團法人新北市地政士公會指出,有民眾買下朋友從建商「換約」的二分之一產權,並匯款給朋友,結果不久後,國稅局要求得補繳房地合一稅近35萬元。
買餘屋社區,會有什麼風險呢?就有建商賣餘屋社區,為了規避管理費繳納,刻意延遲區權會召開、管委會成立,且因為沒有成立管委會,公設無法點交而遲遲無法享受入住新社區的喜悅。專家就建議,若產權移轉已過半但建商執意不成立,民眾可請政府工務單位介入處理,依規定可處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也能連續開罰。
許多民眾使用內政部實價登錄網或各縣市政府的實價登錄系統,都會有「數字太多」、「看不懂」,搞不清楚是否得扣除車位,或是面積到底要不要拆開計算等問題。這也讓不少坊間業者,跳出來做數據分析,使得民眾未必能針對官方版使用上手。
近日有民眾反應部分建商銷售成屋時,向買方另外收取水電或瓦斯管線費用。對此,內政部表示,這已侵害到消費者權益,水電及天然瓦斯管線屬於成屋的一部分,總價款應包含相關管線費用,建商不得再向買方額外收費,民眾若遇到這種情形,可向消保官提出申訴。
近年有不少賣房子賠售案例,雖然個人買賣投資房子「盈虧可互抵」,但要搞清處先後順序,必須是前一間「先賠錢」、下一間「賺錢」才能房地合一稅盈虧互抵,並且限制3年內,損失金額可從其他房屋土地交易所得中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