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賣屋三大手法!公平會主委揭:不肖業者各種壞事樣樣來

2022/07/19 16:23
  • share_fb
  • share_line
  • A-
  • A
  • A+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李鎂。(圖/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提供)

▲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李鎂。(圖/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提供)

近年房市火熱,預售屋消費糾紛也越發頻傳。對此,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李鎂在18日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的「白話公平交易法與不實廣告」講座上表示,「預售屋有常見三大不當銷售手法,包括『飢餓行銷、時間壓力、資訊未完整揭露』,提醒消費者購屋前,務必多方蒐集資料,切忌衝動購屋。」

李鎂指出,在房地產交易中,「隱瞞重要資訊」和「傳遞錯誤資訊」已成最常見的交易糾紛原因之一。特別是預售屋交易,因為預售屋尚未有實際成品,消費者僅能從書面資料了解預售屋狀況,業者更有責任提供完整的交易資訊,並讓消費者在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做出判斷。

她說,有部分建商和銷售公司為促進預售屋銷售,往往採取有影響交易秩序之嫌的銷售行為。而其中最常見的三種銷售行為,包括「飢餓行銷」、「時間壓力」和「銷售資訊未完整揭露」。

李鎂表示,部分建商或房地產銷售公司透過營造熱銷假象、排隊人潮等飢餓行銷手段,讓消費者產生「不現在買就買不到」的焦慮情緒;並在消費者做購屋決策時,不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或是催促決定。至於提供給消費者進行決策的房屋和交易資訊,也可能未完整揭露、或是與事實不符。

她舉例,甲建設公司及乙房地產銷售公司在相關商品資訊尚未規畫完成前,即辦理預售屋建案禮賓活動,讓消費者攜帶10萬元支票入場抽籤選戶。禮賓活動則營造出消費者對中籤的期待、以及中籤時不買可惜的心態。

此外,建設公司、銷售還規定每組消費者只有1分鐘的選戶時間,超過時間就得讓給下一組客戶的緊張急促感。李鎂指出,這些銷售手法透過激起消費者「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恐懼心理,讓消費者縱然沒有屬意的戶別,也難以放棄選戶,進而倉促決定是否購屋。這些行為已經影響消費者的決定與判斷,有違反公平法的疑慮。

李鎂還指出,除了上述的銷售手法外,房市上也常見許多不實廣告,包括,建物或土地使用用途不符、格局配置不符、公有公共設施不符、投資報酬率不實、優惠內容不符、銷售實績不符等。

例如在銷售廣告中,把頂樓樓梯間或機械室當作健身房;或是建案未獲主管機關許可興建夾層,卻在廣告中宣稱1+1房輔以夾層設計;或是建案使用執照為「一般事務所」,卻在廣告中給人可作為住宅使用的印象,這些廣告都違反公平交易法。

李鎂建議,消費者於購買前,一定要多方蒐集建案相關資料,在閱讀建商或銷售公司的廣告文案時也應留心,並針對建物與土地使用用途、房屋格局、公共設施等重要資訊逐一確認紀錄。若發現業者有廣告不實的事證,也可向公平會申訴檢舉。不動產交易金額龐大,消費者應審慎行事,切勿因吸睛廣告或銷售熱絡氛圍而衝動購屋,才能保障自身權益。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12強季軍戰/委內瑞拉派出勝騎士先發 再度抗美 LIVE直播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