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合一免稅交易比例攀升!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Q1「稅率20%」案件占比達42.3%,為最大宗;免稅案件則達22.1%、季增1.4%,成長幅度與20%稅率並駕齊驅。(陳韋帆)
央行去年9月信用管制發酵,今年上半年六都家戶購屋比跌至1.4%,每百戶僅1.4戶買房,平2016年及房地合一稅上路後低點,買氣急凍。(陳韋帆)
日前才爆發高田營造10建案停工,今(4)日又傳台中海線3建案資金斷鏈、工地停工,內政部已介入,並要求地方政府清查建案進度、協助購屋糾紛處理。(陳韋帆)
母親擔心女兒被離婚,想送房產又怕被分產!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建議,有相關疑慮者,可考慮「遺囑指定、逐年贈與」兩種方式,既可避免擔憂之事成真,還能輕鬆節稅又安心。(陳韋帆)
房市差,全國房地合一稅收持續衰退,今年6月42.6億、年月雙減,六都與新竹全面下滑,僅新北市年減2%撐盤。永慶房產集團指出,房市觀望氣氛濃,買氣低迷,短期內難再見高峰。(陳韋帆)
購屋「借名登記返還時」(俗稱掛人頭)當心被課重稅!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指出,若出資人與登記人不同,事後以贈與方式將產權返還,若時間拉太久、金流無法舉證,恐省下10%贈與稅,卻遭課45%房地合一稅。他提醒,早年常見的借名登記,如今已成稅務風險源頭,應審慎規劃節稅策略。(陳韋帆)
離婚後還能被二次傷害,而且兇手竟是房地合一稅!一對夫妻離婚後,法院判決妻子取得前夫取得近2千萬市價房屋,她不想繼續居住在傷心地,於是以2,550出售,結果收到345萬的房地合一稅,可謂是傷上加傷!(陳韋帆)
房屋買賣獲利後還要繳稅!近期有一筆房屋買賣,賣家出售房屋後,收到房地合一稅單500萬,由於當初說好的買賣價金「實拿」,便執意要買家埋單。不過,協辦過戶的地政士拿出買賣契約反覆查看,並未見到合約有相關字樣,便勸告賣家盡速履行國民納稅義務,避免受罰。(陳韋帆)
房屋稅2.0今年正式上路,近期民眾陸續收到房屋稅單,卻意外掀起一波錯誤稅單潮,不少人明明自住卻被誤判為非自用,房屋稅從1%暴增至3.2%、4.8%,稅金倍增令不少屋主錯愕。信義房屋代書柯佩汶表示,「收到房屋稅單後,查看是否符合自住資格,接著比對戶籍及申報用途,若有問題,聯繫稅捐機關承辦人釐清。」(陳韋帆)
5月報稅季到來,房屋交易稅中,最特別的就是豪宅稅新法上路,除了降低總價標準,今年也首度將單價列入門檻之一,一旦觸及紅線稅金就會爆衝,專家指出,「舊制房屋交易所得稅多數人都會採『標準認定』申報,與新制『房地合一稅』課徵稅金相差甚遠,造成稅負不公,所以才有了此次調整,建議賣家可善用『重購退稅』與『重購扣抵』合法節稅。」(陳韋帆)
據財政部最新資料,今年4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總計43.8億元、年減16%,反映市場交易量衰退,導致房地合一稅收減少,六都中,又以新北市課徵8.8億元最多、台中市8.7億元其次,已是新北市連續2個月坐上稅收王寶座。(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制度上路以來,自住優惠成為節稅關鍵。不過,若設籍規劃稍有不慎,可能導致優惠資格飛了!有屋主因購屋時,僅將未成年子女設籍於房屋內,近期想出售房屋時,才驚覺隨時間推進、小孩成年了,卻也因此無法享有「房地合一稅自用優惠稅率」,最終打消了售屋念頭。(陳韋帆)
房市買氣到底有多差?從房地合一稅收可見端倪!據財政部房地合一稅資料,2024年課稅件數2.6萬件、季減1萬件, 顯示買賣獲利交易件數迅速減少。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去年Q4爆發房貸之亂,加上央行打房一波波,不少買方轉向觀望,不再盲目追價,買氣下滑,房地合一稅課徵也出現銳減。(陳韋帆)
5月報稅季將至,而財政部近期調整「高價住宅認定機制」(俗稱豪宅稅),首度將「成交單價」納入門檻。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此次標準調整,適用未納入房地合一稅,105年前購得房屋,且無法提供購屋成本者,如果房子就位於近年房價暴漲區域,就有可能被課徵豪宅稅。(陳韋帆)
房市買氣翻轉,房地合一稅首見下滑!據財政部個人房地合一稅資料,今年Q1全季稅收101.2億、年減11%,7年來首見衰退,顯示房市買氣之差,連稅收都變少了。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房市受國內政策、銀行房貸等問題,買氣本就在低檔盤旋,近期又有川普風暴,被官員、建商當作經濟火車頭的房市,直接被撞翻車。」(陳韋帆)
全台設籍戶數爆衝!據內政部資料,今年1~2全台戶口數量暴增10萬戶,為過去常態8倍。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表示,在2024年全民瘋買房浪潮下,中古屋交易熱絡,而前幾年預售屋熱度也極高,去年也到了交屋潮,而台灣的房地稅徵部分,自用往往比非自用便宜許多,所以許多人交屋後就開始進行家庭解壓縮,戶口數量不斷攀升。(陳韋帆)
台灣老屋多,近年在政府推廣「危老、都更」下,老屋重建已成風潮,對屋主而而言,到底是將房子出售給建商好,還是合建或自建好?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表示,「多數老屋屋主,通常都是等到建商收購才會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但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即使建商提出條件,屋主通常依舊難以判斷是否接受,但一句話,羊毛出在羊身上,建商、開發商不可能做無本生意,現在還有『自建、委建』等其它多元選擇可以考慮。」(陳韋帆)
房市買氣翻轉,國庫稅收也受到影響!根據財政部資料,2025年1~2月房地合一稅收為57.6億、年減18.5%。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央行去年918打炒房後,房市交易明顯量縮,而去年表現,可能就已是短期內的稅收天花板。(陳韋帆)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遺產繼承問題越來越多,一男子繼承逝妻房產,後來將房屋出售,房地合一稅高達80萬,信義代書廖女滿表示,「主要是因為房子當時登記是妻子,而借款人卻是男子,也導致遺產計算方式不同,無法採用繼承後售屋的房地合一稅優惠,也讓稅金暴增50萬,但逝者已逝,事情已無解。」(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暴起暴落,2024年全年稅收破千億,創歷年新高,而今年1月卻僅剩20億,創近2年單月新低。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從去年7月房貸之亂消息傳出後,房市買氣就不斷下修,1月又逢春節假期,工作天數減少,落至谷底是可預見的事情。(陳韋帆)
中華民國萬萬稅!想要合法節稅,恐怕還得先請教專家。一名老嫗夫逝,為節省遺產稅,讓子女拋棄繼承,自己則主張「夫妻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省下150萬,不料,地政士卻傻眼指出,「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幫子女埋下一顆『房地合一稅』未爆彈,恐怕沒有真的省到錢。」(陳韋帆)
勞動力缺乏及物價上漲問題影響各行各業,近年鮭魚返鄉的世界簡姓宗親總會長、澳門台商協會會長、豪門國際開發公司創辦人簡廷在,深感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創新研發GMRC矽石板帷幕工法,在台推動可再生的綠建材建築,旗下新案日前在台南開工,導入永續新建材、新技術,也成為典範。
房價不斷飆漲,屋主賺、國庫也發大財!據財政部資料,全台房地合一稅收,2024年約684.4億元,相較2020年漲幅約4.7倍,各縣市中,又以新北市漲幅9.3倍最高。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表示,央行2024年下半年推出第7波管制致使全台買氣急凍,惟少見屋主降價,讓政府房地合一稅收仍相當豐潤。(陳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