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全球投資目光聚焦亞太的勞動力,產業方面環繞台灣、南韓的AI機遇,以台灣為主。(圖/資料照)
貝萊德智庫近日發佈年中市場展,指出全球正經歷由人工智慧、地緣政治分化、人口結構變化與低碳轉型等「巨型驅動力」所推動的深刻變革。亞太地區正處於這些力量交匯的核心位置。轉型如何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而美國政策轉向則進一步加劇波動。然而,現實經濟因素——如難以短時間重塑已存在數十年的供應鏈——暫時抑制了最極端的情境發生,這使我們對風險性資產依舊保持正向態度。
隨著長期宏觀穩定錨點(例如通膨預期穩定性)在多變格局中減弱,我們更重視短期訊號。在亞太地區,這促使我們聚焦於結構改革與政策支持已開始對市場回報產生實質影響的國家。
這並不是一個該減少風險承擔的環境——事實上,我們認為市場中充滿創造超額報酬(即超越基準指數表現)的機會。對亞太市場而言,我們認為這需要更謹慎、策略性的風險配置。人工智慧相關資本支出正重塑區域內部分市場,特別是在台灣、南韓與中國。然而在廣泛的區域基準指數中,這類機會往往被稀釋,凸顯主動投資策略的重要性。
貝萊德智庫認為,這些巨型驅動力將成為持續推動市場回報的關鍵動能,其影響在亞太地區表現得尤為鮮明。該地區正處於多重結構性轉型的交會點,從科技建設、人口結構變遷等皆是如此。人工智慧基礎建設正引發全球晶片產能競賽。台灣與南韓作為晶片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是全球半導體設備的主要投資者。根據SEMI資料,2025至2027年期間,兩地預計分別投入750億美元與810億美元,占全球4000億美元總投資金額的近四成。AI基礎建設需求已開始帶動對電力、數據基礎設施與關鍵原料的需求上升。
我們也看到私募資本正積極填補數位、能源與都市基礎設施的資金缺口;同時印度與東協憑藉勞動年齡人口增加等有利人口結構,預期內需消費動能將持續擴大。在當前環境下,投資亞太市場已不宜僅以區域廣泛曝險作為策略。全球經濟重塑的巨型驅動力在各國表現不一,這意味著投資策略需更加精選標的,並聚焦於主題驅動的投資思維,而非單純區域配置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