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第七波房市信用管制上路不久,各家房仲業者業績一片倒地,換屋族與繼承族更是哀嚎,成為被「錯殺」的族群,等待央行伸出援手。而現在有消息傳出,繼承祖屋被取消買房寬限期問題,央行已擬好補救措施,大致會朝二大方向給予豁免條件,一是房貸借款人名下的不動產持分是由繼承而來,且「座落的地區和借款人實際工作及居住地完全不同」;第二,則是該繼承地「超過一定的屋齡」,很難有居住事實。
央行重拳打炒房,給投資客一個lesson(教訓)加上銀行滿水位限貸等問題,讓市場買氣提早入冬,甚至網路上湧現「逃命潮」物件急降價100至300萬,讓網友好奇是否該進場「撿便宜」?對此,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景氣循環是很正常的事,但別奢求「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直言能買在「相對低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少民眾購屋、租屋,都會透過仲介協助簽約,以便日後有問題,還能有第三方幫忙;豈料卻有一名網友砸了350萬元租屋長達8年,最近冷氣有異味,希望仲介可以協助轉達屋主幫忙修繕,卻得到屋主拒絕,仲介推責「房子不是我的」、「合約寫錯」等理由,讓原PO氣炸。
新青安引發買房潮,進而傳出銀行滿水位以「限貸」、延後撥款因應惹民怨,甚至造成民眾買房出現違約情況。對此,金管會表示,目前銀行辦理購屋住宅貸款與企業建築融資總額約14.79兆元,而存款與金融債金額大約55.85兆元,比率約26.46%,因此,若要達到30%法定上限,整體國銀還有兆元不動產放款空間,強調沒有所謂「滿水位」問題。
前興富發董座鄭志隆卸任董座一職後,創辦潤鴻建築,手上第四個建案、三重「潤鴻日昕」今日正式開賣,強調全日系衛浴、廚房,營造成本高於一般建案,解決擾人的漏水問題,鄭志隆表示,「這套系統將成為潤鴻建築旗下每案標配。」(陳韋帆)
新青安議題近期成為房市焦點,根據財部資料,2023年8月~2024年5月,一共核貸5萬7,980戶,核貸金額約4,281億元,而財部指出約1,700戶疑似有轉租問題,真的這麼少?如果違規轉租被抓,後果又如何?(陳韋帆)
近期住宅區開寵物店問題掀起熱議,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截至今年4月為止有8968間,較去年同期多475間,而今年前四個月的銷售額達141.9億,也比去年多了7.18億,凸顯在少子化下,萌寵商機無限,不過不同的營業項目,其實有不同的開店限制。(陳韋帆)
房市真的超燙!在新青安政策、台股創新高等利多因素加乘下,今年前4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逾11萬棟,是近13年來次高,僅次於2022年。置產族全力衝刺、積極進場,其中也包括換屋族;只是,開心換屋後還得面對複雜的稅賦問題,尤其是房地合一稅,沒拿捏好眉角,要上繳的稅金差距是倍數起跳。(陳韋帆)
財政部房市政策「新青安貸」去年8月上路後,房市如同被點了一把火越燒越旺,延燒至今,不少人開始質疑政策有問題,「新青安貸」與「舊青安貸」有何不同?為何被市場人士指控為此次房市高潮的導火線?(陳韋帆)
離婚還要面對「稅制」問題!一對夫妻近日合意和平離婚,同時互換名下公寓與大樓,地政士呼籲,兩人想互換房屋,換屋的時間點就相當重要,才能避免未來售屋,面臨高額的房地合一稅,被政府大抽智商稅!(陳韋帆)
興富發今(13)日舉辦股東會,股東針對「中捷」、「金山凱悅飯店」兩事件提出質疑,也詢問「新青安貸」導致房市過熱,政府開始留意之事,興富發該如何面對?會上砲火熱度不亞於熱銷中的房市!(陳韋帆)
六都公布今(113)年5月買賣移轉棟數,共2.68萬棟,創11年新高,累計1~5月共11.2萬棟,同樣為近11年最大量,買賣移轉登記約有延遲1~2個月問題,故反映的是1~2個月前買氣,換句話說,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今年4月,房市熱度不斷升溫中,挑戰歷史高峰態勢明顯成型。(陳韋帆)
中華民國萬萬稅,尤其是房地產牽涉到的法規尤其複雜,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表示,父母將不動產贈與子女,常見方式,每年244萬免稅額逐年贈與,但仍須留意印花稅、契稅、土增稅等問題。(陳韋帆)
台灣掀起「新青安」購屋潮,房產業界也流傳著「新青安貸讓你安心貸」的口號,然而,據聯徵中心資料,2023年Q4,20~30、30~40歲年齡層,進行青安貸款人數分別暴衝7成4、4成2。元宏資訊不動產平台總監陳傑鳴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指出,「這樣的現象,根本就讓人無法心安!」(陳韋帆)
花蓮403大地震後,蔣萬安漂亮的大喊「大都更時代」降臨,事實上,今年北市危老案僅核准15案,創5年新低。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創辦人周昆立指出,工料雙漲下,連比較容易達成的危老案都已經卡關,這問題沒解決,蔣萬安也不過只是在喊口號而已。(陳韋帆)
購屋壓力持續攀升!根據聯徵中心資料,國人2023年平均房貸970.5萬,相較2022年多了85萬,再創歷史新高。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房價攀升的壓力持續累積中,未來恐成為新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陳韋帆)
台灣最近地震頻傳,老屋問題又再度成為探討議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2023年全台的30年以上老屋存量已達483萬宅,比起十年前的355萬宅還多出128萬宅,使得民眾在購屋的屋齡也吹「老宅風」。(陳韋帆)
內政部社宅「包租代管」政策上路多年,房東與業者、房客糾紛也陸續浮現,近期又傳出高雄有房客毀屋落跑,房東控代管公司不理。(非當事業者)台北市租賃住宅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兆基屋管執行副總陳柏勳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其實在契約精神上,很多人對於『包租、代管』兩件事情沒有弄清楚,這事關房客發生問題時的責任歸屬。」(陳韋帆)
財政部推出「新青安貸」,其中,5年寬限期、最長40年貸款,讓網友大酸是「殘害年輕人」,等於要他們不婚不生到70歲,引發網友看法兩極討論。財經學者、無殼蝸牛教授章定煊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這政策本身問題不大,但年輕人申貸若『還款能力不足』問題就會很大,揹負長年期房貸等於是慢性自殺。」
花蓮403地震後,各地災情傳出,許多建物危老問題也浮現,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表示,此次災害如此嚴重,明顯是因為政府的都更、危老政策「重老不重危」,理應「強制健檢、強拆都更」。(陳韋帆)
台灣高齡化,不動產繼承問題越來越多!不少人苦惱著,應該是「逐年贈與」,還是等待「繼承」就好。金門地政士事務所地政士林怡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多數情況都建議繼承,如果擔憂爭產,又無法讓子女達成協議,則建議乾脆賣掉讓他們分錢最好,但無論怎麼做,就都是要『提早規劃』!」(陳韋帆)
阿公立遺囑指定部分遺產要給長孫,可以嗎?近日一位阿公逝世,生前立下遺囑,除了子女擁有繼承權,長孫亦有一份,同時,阿公為了避免子女不聽話,還加碼「信託」,結果,協助辦理繼承不動產的地政士一看,立刻露出苦笑,「因為財產進行了信託,早就沒有所謂的遺囑的『遺贈』問題,已通通變成『遺產』,採第一順位平均繼承或另外協議,阿公生前意志早已全部變成遺憾!」(陳韋帆)
財政部下修「豪宅交易課稅」門檻,打得2023年不少售屋人措手不及,台北市由7千萬降至6千萬,估計222件交易將受到影響,售屋人倘若「忘記」取得成本,今年5月報稅時,恐必須繳納更多「財產交易所得稅」。(陳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