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租賃專法上路7年,租服業也發展了7年,近期前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一次公開場合下,向《三立新聞網》透露「當初建置租賃專法,參考不少日本『租管售一體』經驗,有助落實居住正義」,台北市租服公會創會理事長陳柏勳則指出,「三者融一體『難』短期內發生,畢竟房仲業經營屬性與租服業大不相同,目前是走向互惠互利趨勢,長期來看或許有機會融合,但時間至少要10年、20年,不得而知。」(陳韋帆)
房地合一稅制度上路以來,自住優惠成為節稅關鍵。不過,若設籍規劃稍有不慎,可能導致優惠資格飛了!有屋主因購屋時,僅將未成年子女設籍於房屋內,近期想出售房屋時,才驚覺隨時間推進、小孩成年了,卻也因此無法享有「房地合一稅自用優惠稅率」,最終打消了售屋念頭。(陳韋帆)
囤房稅2.0上路,全台設籍戶數因而暴增?根據內政部最新戶籍登記資料,今年3月底,全台設籍戶數共約971.48萬戶,來到史上新高,戶數足足比去年同期大增超過44.5萬戶,年增4.8%!但戶數激增的同時,國內人口呈現下滑趨勢,因此全台的每戶平均人口數,反而來到史上新低的2.41人,年減約4.7%。(陳韋帆)
房屋抵稅新制將於今(2025)年5月報稅季正式上路,房租支出改列特別扣除額,房客最高可享每年18萬的房租抵稅。國家住都中心也呼籲房東積極加入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成為公益出租人,也能享有多項稅賦優惠。
公益出租人(公益房東)制度上路已是第9年,據內政部最新資料,全台2023年已突破17萬戶,六都中,吊車尾的台南市也正式突破1萬戶。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公益房東的增加,主要是靠『租金補貼』、『囤房稅』兩大方式納入,由於有稅負優惠,也讓數量逐年增加。」(陳韋帆)
央行自去年 8 月中起推動選擇性信用管制,要求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並於 9 月起實施季度監測。最新數據顯示,政策上路後,金融機構的房貸總量佔比明顯下降,至今年 2 月已降至 37.1%。隨著房貸成數受限、貸款利率上升,市場買氣轉冷,房價上漲動能減弱,房市進入降溫期。
財政部重新定義豪宅稅(舊制課徵),「2024年度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規定」除調整總價,也首次納入單價定義,六都及新竹外單價35萬/坪以上即豪宅。事實上,台灣坪數計算方式複雜,所謂的「單價」計算方式有許多模糊空間,就連地方政府地政單位都無法準確釐清,此次作為稅徵標準,可謂是一大挑戰。(陳韋帆)
財政部公布豪宅稅新法,除了總價調整外,此次最特別的是規範單價門檻,如台北市1坪超過120萬就定義為豪宅,其它縣市則是以35萬為標準,買賣一旦超過門檻,就會被課徵豪宅稅。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受到影響的戶數雖然不多,但如果不慎踩到豪宅稅紅線,稅徵就有可能價差破百萬起跳。(陳韋帆)
金管會近日宣布一系列法規修正,允許主動式ETF及多資產被動式ETF的發行,為投資人帶來更多選擇和靈活性。首檔產品最快於2025年第一季上市,目標在三年內達到2,000億元市場規模,為台灣資產管理市場注入新動能。主動式ETF與多資產ETF:特色與影響主動式ETF由基金經理人運用靈活策略選股,目標超越市場指數績效,名稱將明確標示「主動式」,方便投資人辨識。多資產ETF則突破單一資產類別限制,結合
金管會於12月24日公布了2025年1月將上路的7大金融新制,這些措施涵蓋市場創新、企業永續管理以及保險資產運用的多元領域,旨在提升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及穩定性,同時助力企業永續發展。首先,因應國際趨勢,金管會宣布將開放主動式ETF與被動式多資產ETF的發行。這兩類ETF提供投資人更多樣化的金融商品選擇,為資產管理業者帶來業務成長動能。隨著主動式ETF能夠提供更靈活的投資策略,被動式多資產ETF則
國土計畫法紛爭未歇!國土計畫法於2016年上路,但眾多縣市遲未提交「國土功能分區圖」,導致審議卡關,內政部今(23)日表示,目前已收到苗栗縣府提交的「國土功能分區圖」,提醒尚未提報之7縣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及臺東縣」,盡速完成提交,以利國土計畫之推動。(陳韋帆)
國土計畫法明(114)年上路,各縣市土地變更申請案件暴增。對此,國土署(原營建署)表示,案件量暴增並非新法上路所影響,地方政府勿將此事推至新法上路,應依現行法規審查,並提醒民眾,國土計畫法會有子法銜接機制,無須恐慌性搶送件。(陳韋帆)
央行打房成果出來了?據最新公布10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1.96萬棟,年減約7%,創今年最低紀錄,若不考慮春節因素,是去年7月後首度出現下滑狀況,新青安上路後房市不斷成長趨勢已經改變。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認為,10月房市烏雲壟罩,交易量大幅下滑,由於房價仍未出現明顯修正,央行有推出第八波信用管制措施之可能性,此波房市寒冬尚未走到盡頭。
實價登錄上路以來,不論中古屋、成屋和預售屋,都須在簽約30天內揭露價格,不過卻常見官方基於避免人為炒作哄抬,而將高於行情的價格「蓋牌」,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今(29)就揭露,永和「頂溪大苑」在9月初揭露一筆新交易,每坪成交價約105萬元,不過《三立新聞網》再次實際搜尋,該筆交易已經消失,也印證了何世昌在文中說的,「或許是官方忘記蓋牌的緣故,才能看到這筆永和最高價」。
央行上月19日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除了自然人擁有第二屋貸款成數下降,也首次將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納入管制範圍(目前已放鬆條款,不受限),為市場投下「震撼彈」,還被大家戲稱是「金龍海嘯」,而新北市首揭19日之後的實價登錄,統計發現,新制上路後,共有三區於打房後的隔1天交易,其中新莊國宅社區「壽安新城」以每坪43萬元成交,創下社區歷史新高價,淡水「鬧鬼社區」也有成交案件。
根據聯徵中心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房貸族平均貸款期數追平歷史新高的305個月,已經是連續三季站上300個月,從去年第三季新青安上路以來,平均房貸期數都突破300期,房貸族平均房貸年期已經超過25年,在高房價的壓力下,加上之前房貸利率水準不高,房貸族拉長房貸年限降低房貸壓力,也讓手上多些可以靈活動用的資金。
央行第七波房市信用管制上路不久,各家房仲業者業績一片倒地,換屋族與繼承族更是哀嚎,成為被「錯殺」的族群,等待央行伸出援手。對此,中央銀行今(9)日舉行記者會,由業務局局長潘榮耀主持說明選擇性信用管制配套措施。包括因繼承取得的房屋及房貸,新申辦的購屋貸款(非高價住宅貸款),得排除適用;實質換屋需求,經與承貸金融機構切結約定後,新申辦的第1戶或第2戶購屋貸款(非高價住宅貸款),自然人已簽訂購屋(包括成
央行上月19日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第二戶貸款最高成數降為五成,還首次將名下有房者納入管制,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更隔空嗆聲,要給投資客一個教訓;不過有網友發現,目前政策上路半個多月,平轉或是拋售物件的案子不多,認為市場似乎未受太大影響,詢問未來是否有可能實施第八波信用管制。
根據統計,北台灣今年第三季住宅類新成屋、預售屋總推案量約5160.9億元,年增2532.3億元,年成長暴增96.3%。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指出,出於去年不確定因素多,第三季更有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建商推案興致缺缺,相形之下,今年房市沸騰,第三季再伴隨8月台商資金解禁不動產的期待,建商推案信念強,不輕易受7、8月新青安嚴審與銀行房貸滿水位影響,量體近乎倍數成長。
央行第七波房市信用管制上路不久,各家房仲業者業績一片倒地,換屋族與繼承族更是哀嚎,成為被「錯殺」的族群,等待央行伸出援手。而現在有消息傳出,繼承祖屋被取消買房寬限期問題,央行已擬好補救措施,大致會朝二大方向給予豁免條件,一是房貸借款人名下的不動產持分是由繼承而來,且「座落的地區和借款人實際工作及居住地完全不同」;第二,則是該繼承地「超過一定的屋齡」,很難有居住事實。
央行祭出「史上最嚴」打炒房第七波信用管制,各界一致認為,第四季市場交易恐怕即早入冬;對此,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批央行房市金融管制倉促上路,錯殺無辜造成違約不斷,令全國房仲業乃至不動產業者措手不及,在毫無因應的準備下,被迫站上房市海嘯第一排。對此,全聯會也提出穩定房市九大訴求。
九月份央行理監事會後,作為「金龍海嘯」第一排的房仲業者交易狀況慘不忍睹,住商機構統計旗下成交狀況後發現,全台交易量減少26.4%,比起去年同期減少28.6%,區域表現全面蕭條。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八月開始限貸令上路後災情頻傳,同時新青安審核難度更高,加上9月19日央行理監事會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成屋交易雪上加霜,雖有零星個案降價求售,但買盤因貸款與期待價格修正心態,第一線狀況慘
新青安上路讓不少首購族、小資族陸續進場,進而帶動市場買氣。永慶房產集團統計,雙北地區總價低於1,200萬元的熱門購屋路段,以台北市而言,中山區最多路段上榜,林森北路更以93件的交易量拿下第一;新北市則以淡水區的路段最熱門,尤其北新路、學府路和新市五路三段都有破百件交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