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最新公布去年第4季「房貸負擔比例」數據,也就是購屋族每月薪水繳房貸比重,台北市為56.83%,新北市則為48.56%,兩地房貸負擔「皆不在合理範圍內」。而對照餘屋多殺多的時間軸,可能落在2021至2022年,因此不少買方仍處於觀望,希望屆時再便宜買房。
隨著中美貿易戰不見明朗、國內餘屋量多,6月房市不用「塞子」成交活水就全被堵住。根據國內幾家房仲體系內成交數據揭露,6月房市成交普遍衰退,六都的部分,也是買氣「漲跌互見」。專家分析,選舉議題發酵,目前低價、首購區表現會比較好。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北台灣近3年來預售屋建案可售戶數(扣除股東戶、建商保留戶與地主分回戶,且不含新成屋建案)超過10萬戶,未售出的剩餘戶數仍有4萬2702戶,較去年同期又增加約2821戶。專家分析,預售屋餘屋量持續增加,意味著未來新建餘屋賣壓會加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新建案搶自住客買氣,不少打出讓利策略,這些新案彷彿「撿到槍」直接對中古屋開槍,價格比中古屋便宜。售屋網站就統計全台六都「新建案比中古屋划算」的價差區域排名,第1名是在台中市北區,買新建案平均比中古屋便宜25%。
曾在房市多頭期與遠雄、華固、興富發、長虹,同定位為「營建五虎」的皇翔建設,在2012年推出轟動市場的信義區豪宅「皇翔御琚」之後,經營策略轉為非常保守,幾乎根本不推住宅案,只賣餘屋;原本2017年股東會老董還說房市落底,但今年直接第一句話就是說「房市不好」。
今年房市價格修正放緩,甚至有區域平均建案房價跌深反彈,根據住展雜誌統計,大台北30個主要行政區近1年新建案成交行情,有19個行政區房價上漲,多數在5%以彈升。也有建商看好房市,除了加速去化餘屋之外,也將積極購地。
買房子並不是件簡單的決定,得衡量許多地方才能知道究竟要不要下手。對此,有房市專家在臉書發文表示,有些房子買不得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就是會有人貪小便宜而買,但下場通常沒一個逃得掉,直言「通常的結果,就是你一定會這麼倒楣,該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曾有建商董座向同業喊話,減量經營、去化餘屋,房市才有辦法落底,今年似乎建商有稍稍做調整。根據住展雜誌統計,2019年第1季北台灣新成屋、預售屋推案量達1783.1億元,較去年第4季銳減近6百億元,季減幅約25.2%。專家分析,雖然推案量減,但對房市反而比較健康。
前幾年在高雄橋頭預售案「全民萬歲」的達麗建設,最近因「韓流」喜迎一次800多戶的交屋潮,剩下的餘屋也不擔憂。今年擴大在台中推案的達麗建設,最新建案「達麗大道」座落在台中十二期重劃區,且為了拚人潮就是錢潮、大量來客換成交,直白喊出十二期最便宜。
受到政府不再打房,央行更給房市「按個讚」認為已經軟著陸,更有許多公股銀行董座認為房市落底,這也讓不少建商在今年329檔期房市傳統旺季,積極佈局。只不過,最新調查顯示,仍有7成以上的業者對未來半年房市看法為持平。
去年營建署曾發布2017年全台空屋總數,為86萬4835宅,但即便空屋多、待售餘屋也多,在低利率、掛牌建商要推案衝業績之下,今年「總銷百億元」大案群起,頗要創造房市多頭氣勢。根據市調雜誌統計,今年全台有11個量體達百億元以上的建案,總銷金額衝破2千億元大關。
房市賣壓超重且餘屋又多,整個市場呈現愈賣愈多,彷彿像是原地跳「鬼步舞」, 永遠賣不完。根據「屋比」房屋比價平台彙整近3年網路房屋待售量數據發現,六都賣壓又再度走高,顯示不少買方呈現觀望狀態,賣方想去化也相當不容易。
根據市調雜誌統計,去年北台灣建案銷售狀況回溫,但若從不同角度看數據,卻會發現市況的好壞並非那麼絕對。專家分析,去年新建案銷售雖然表現優於預期,但市場供給量過高,出現「房子賣得多、剩得更多」的奇特景象。
推案爆量、銷售建案爆多,看似熱烈推案,但背後卻是賣壓又要刷一波。根據市調雜誌統計,2018年第4季,北台灣銷售中建案數量最多的行政區,依序為竹北84個、桃園72個、中壢67個、淡水53個與林口46個,專家警示,這5區隨時要小心賣壓造成價格破壞。
前幾年建商乘著房地產景氣大好,瘋狂推案,尤其重劃區從「長草」變「長房子」,但「長生活機能」卻得要有人口移入與交通建設到位,只是房價修正緩慢,空屋還是很多。週末的桃園高鐵站、機場捷運A18周邊,甚至出現「街燈比住宅燈亮」、「整棟建案社區只有樣品屋點燈」的狀況。
內政部今(15)日發布第51期都市地價指數,統計顯示,本期全國都市地價總指數為100.22,較上期上漲0.22%,已連續6期漲跌幅維持在1%內,其中上漲幅度最大者為連江縣上漲1.32%,下跌幅度最大者為新北市下跌0.42%。
北台灣2018年成交最熱絡的4大新興重劃區,分別是板橋江翠北側、新店央北、土城暫緩發展區和龜山A7重劃區,2019年建商將趁勝追擊,大舉推案。根據住展雜誌統計,4大重劃區明年推案預估量達1270億元,將再度引爆新一波推案潮。
建商瘋狂蓋屋,但買氣卻不如預期,餘屋、空屋與新房子,是否就是建商自己築出的「死亡陷阱」?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今年1至10月全台建照共核發9.9萬戶,創10年以來第3高,較去年成長37%,若以2至3年施工期推算,2020年至2021年,新落成建物將爆量。
市場維持低利率,即便買氣低迷,建商仍撐著根本不想降價,甚至許多建案都自稱是絕版豪宅、奇貨可居,彷彿女神般、高不可攀,但最後不降價,也難成交。市調業者就發現,10月的房市來客大減,但建商卻不見降價換成交。
今年預售案瘋狂推案,雖然新釋出的成屋案量下滑,但農曆7月的民俗月過後,交屋規模卻相當的龐大。住展雜誌指出,今年10月,重新開賣的餘屋供給量逼近2千戶,甚至有台北市南港區新成屋豪宅案打出「0自備」,希望突破冰冷的豪宅市場買氣。
那些年靠預售屋紅單轉售、獲利滿滿的時代已經過了,大台地區房價從2014年高點反轉向下後,已經可以明顯發現,2013年進場買新建案的投資者,就是買在高點,如今回頭看,正在上演一齣「這些年投資客一起被套牢」的戲碼,短期內恐怕難解套。
9月上旬營建署才公布2017年全台新建餘屋數據,其中又以新北市的1萬3783宅最多,而今年928檔期,新北總案量逼近9百億元,較去年成長超過1倍,稱霸六都。顯然是「隔夜菜還沒吃完,新菜又一盤盤上桌」,又將推升房市庫存。
新建案不斷蓋、但並非人人負擔的起現今的高房價,導致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根據營建署統計,全國新建餘屋數在106年第4季,竟然累計多達7.45萬戶,當中又以新北市的13783戶餘屋最高,專家分析此現象恐將導致3大可怕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