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保單多到弄不清的困擾?對我來說,曾經是有的。
台灣人愛買保險,保險密度達5,156美元,平均每人每年保費支出高達新台幣15.77萬元,占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約24%。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去(107)年壽險業務員總登錄人數達380,019人,比前(106)年底增加6,940人,雖然進入壽險業的人數增加,但是換公司或是離開壽險業的撤銷登錄人數卻有63,576人,只有39,661人重新再登錄,這表示有23,915的人離開保險市場。
私房錢都可能會找不到了更何況是紙本保單?保單不見了的確讓人很煩惱,到底該如何搜尋查找自己過去的購買紀錄呢(到底買了哪些保障)?
正因失智症是21世紀照護成本最高的疾病,而且不只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還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青壯年,最好趁健康時及早透過保險規劃,移轉因失智產生的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財務風險,以免疾病突然來臨時,沒有足夠的存款能夠支應。
醫療險糾紛時有所聞,「帶病投保」就是其中一種。過去民眾多認為帶病投保不會過關,但其實體況不佳仍有機會獲得承保,弱體保單可作為慢性病患者的選擇。
購買保單時,要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填寫方式,關係到你想照顧的對象權益是否有受到保障。而在探究這3者的關係以前,要先釐清投保的目的,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不少父母為年幼的子女買壽險,因為擔心可能比孩子先走,受益人不敢指定自己,而是填寫「法定繼承人」,以避免保險金變成遺產被課遺產稅,但是這樣填寫就真的萬無一失了嗎?上期談到一位母親要為女兒買保險存錢,重點在存錢,所以壽險的保額從低為宜,較好的安排是以女兒為要保人,被保險人為母親,受益人為女兒。
若說到去(2018)年最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必屬「目標到期保單」,整體保費收入從前年約165億元上衝至去年的1,170億元,暴增7.1倍,發行的壽險公司也從2家增至10家,若以去年前11個月,整體壽險業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FYP)收入4,698億元推算,目標到期保單約占25%,儼然成為投資型保單的主推商品。
近半年來,多家壽險公司的失能扶助險銷售量有明顯地增加,除了因為其保費較長照險更親民外,還有因為舊保單停賣、承保從嚴等效應的持續發酵。但從台灣投保長照險的保費占整體保費收入不到1%,可見民眾的長照保障仍嚴重偏低。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藝人安迪、名嘴劉駿耀,都在50多歲時罹癌過世。癌症患者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但殘酷的是,年輕本錢少,萬一不幸罹癌怎麼辦?唯一的方法,就是趁健康時買好抗癌保單,罹癌後才能分攤百萬抗癌費用。究竟抗癌保單怎麼買?AFP理財規劃顧問林哲民與財顧達人王永才建議,可以從罹患癌症後所產生的各項費用來思考。
才剛度完蜜月,忠偉就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醫師建議他住院做徹底檢查。當辦理手續時,護士請太太美華決定病房的優先順序,她心想:「老公應該有保險,那就住好一點。」於是優先選擇單人病房。幸運的是,一辦好住院手續,立刻有空病房,忠偉就被安排住進單人房,每天需自費2,400元。經過一連串檢查,醫生宣告忠偉罹患癌症,必須馬上進行治療,忠偉就這樣在醫院住了5天,總共花了22萬元醫療費。
儲蓄是美德,但諷刺的是,伊珊靠保單強迫儲蓄之後,卻成為壓垮財務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有許多民眾像伊珊一樣,靠儲蓄險存錢,但為什麼最後還是無法靠儲蓄險安心養老呢?
台灣的離婚率高,而結婚之後不生孩子的頂客族與單身族也愈來越愈多,這些只想快快樂樂過個人生活的族群們已經成為社會主流,現今男女比例失調、經濟壓力過大,造成單身一族比例不斷上升,這類自嘲為“單身狗“的族群,不但不以單身為恥,反倒互相嘲諷、自我挖苦,他們的風險管理又該如何規劃呢?
同性婚姻專法《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草案》2019年5月17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伴侶可以合法結婚的國度。立法目的,主要是為了要保障同志配偶財產繼承權、醫療權、共同收養有血源關係子女的權益,這部專法是依照大法官釋憲精神,以及「婚姻自由」、「平等保護」兩項原則所訂定。
市面上有很多保險商品都打著「合法節稅」的口號吸引高資產客戶投保,但是有越來越多法院的判決案例證明,「用保單藏錢」並不一定保險,因為國稅局還可以採用「實質課稅原則」,要求保戶補繳稅金,甚至罰款。到底什麼樣的狀況可以買保險、真節稅?哪種規劃方式又可能會被補稅呢?
人生風險莫過於「生、老、病、死、殘」,當中「病」與「殘」的花費最為可觀,尤其是失能或進入長期照護,費用更是難以估計,若家庭中一位成員罹患重大疾病,或失能,都可能拖垮家中經濟。事實上,不論是疾病或是失能,都可以透過保險商品來轉嫁風險。「與健康相關的醫療險,都必須在風險還沒發生、體況最佳時投保才有機會將未知的醫療風險轉由保險公司負擔。」
有許多高資產族群都想藉著買保單節稅,但依據不同的課徵稅別,保單有不同的免稅額度。哪些情況可以免稅,哪些情況得繳稅呢?只要搞懂,你也可以用保單合法節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