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良/打垮房市卻打不倒房價—央行第七波打房的錯誤解方

2025/08/01 10:00
  • share_fb
  • share_line
  • A-
  • A
  • A+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房市在央行的第七波打房措施下,終於感受到壓力。預售屋退訂潮蔓延、建商推案放緩、交易量快速下滑……彷彿一場寒流席捲整個產業。然而,當我們以為這一波打擊終於能讓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看到買房曙光時,現實卻是另一番光景:房價依然居高不下,購屋壓力絲毫未減。房市垮了,但房價沒降,這就是當前最諷刺的寫照。

為什麼打房總是「打了個寂寞」?答案其實很清楚:這些政策根本沒解決核心問題,只是在錯的方向上用力而已。

限制需求,卻放任供給失靈

央行從2020年起陸續推出多波打房措施,尤其第七波更祭出更嚴格的限貸、調高選擇性信用管制、提高持有成本等工具,目的就是要「壓抑炒作」與「讓房價合理化」。但問題在於,這些措施幾乎全面鎖住了「需求面」,卻對於「供給不足」的真正癥結視而不見。

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沒人買房,而是「沒有年輕人能買得起的好房」。在需求被壓縮的同時,供給端卻因營造成本上升、容積審議遲滯、都更進度卡關、金融資金收緊而陷入停滯,開工量創下近年新低。於是房價就成了「有價無市」,沒人敢買、也沒人敢賣,僵局形成,房價撐在高點動也不動

更嚴重的是,這種錯誤政策導致了兩個惡果:其一,年輕人仍無緣置產;其二,房市信心全面崩塌,拖累整體經濟動能。

打房打不到炒房客,卻卡死了換屋族與剛需族

最該被針對的炒作資金,其實早已轉向商用不動產、海外投資、甚至轉進股市避風頭。而真正受傷的,反而是需要正常換屋的中產家庭,以及首次購屋的年輕人。

根據近期不動產業者調查,超過六成的換屋族在申請房貸時遭遇困難,銀行不僅嚴格審查連帶保證人,甚至要求同時處分原有房產才能放款。許多年輕人好不容易看上合適物件,也因貸款成數不足、核貸速度拖延而功虧一簣。

央行強調要「穩定金融體系」,但卻沒有看見,這種做法其實正阻礙了許多真實剛需。房價沒跌,反而讓資金流動斷層、區域間房市失衡更加惡化。

房價要下來,關鍵是要「房子夠、多數人買得起」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真正讓房價穩定的方法,不是把買方趕出市場,而是讓市場上的房子數量充足、品質良好、價格合理。也就是——增加供給,降低成本。

政府應該做的是全盤檢討現有的都市更新制度與土地政策,積極鬆綁冗長審查流程,讓老屋更新更容易、基地整合更迅速;同時對於新案給予合理的容積誘因與財務融通工具,讓建商有能力興建出更多合規、品質好、價格可負擔的新房,特別是針對首購族群量身打造的住宅產品。

除此之外,營造成本也是一大痛點。從勞力、建材到法規標準的層層疊加,使得造價節節攀升。政府若能協助整合採購、簡化程序、建立標準化設計模組,甚至推動「公私協力蓋房子」,就能有效壓低售價,讓年輕人和中產階級有機會真正「買得起家」。

結語:打錯方向,只會打掉希望

過去幾年,我們見證了一場又一場打房行動,從豪宅限貸到選擇性信用管制、實價登錄、囤房稅……表面上熱熱鬧鬧,但最終卻換來「量縮價撐」、「信心崩盤」的市場格局。

是時候醒悟了。與其一再打壓需求,不如勇敢轉向、改弦易轍,從根本出發,解決供給失衡與建造成本過高的問題,讓市場能夠自然形成合理價格,讓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真的有選擇、有希望。

唯有如此,政府才能擄獲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的心,真正實現「買得起家」的居住正義。否則再多的打房措施,也只是打在空氣裡,徒留一片沉寂而冰冷的房市廢墟。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