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房市添柴火年,台北市房價從南港啟動。台北市政府近年啟動「東區門戶計畫」將南港打造為交通轉運中心、軟體產業中心、生技產業中心、會展中心與流行音樂中心,並從單一軟體園區功能,改變為國家生技、生醫產業聚落重地。在民間投資的部分,已經多家壽險業與開發商挹注加碼,共10項重要開發案,從2021年陸續落成。
本文介紹,年底保險大盤點。以我自己正在繳費的高額理賠保險為例,我的「身價」高達2千萬。請注意,此處所說的高額,指的是,保險公司理賠給我的「保險金」很高,並非我繳給保險公司的「保險費」很高。在人身保險中,保障範圍最大、理賠金額最高的,就是壽險與傷害險。現在,我正在繳費的定期壽險,保額共600萬元。我的定期傷害險(俗稱意外險),保額共1,500萬。
台灣人愛買保險,保險密度達5,156美元,平均每人每年保費支出高達新台幣15.77萬元,占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約24%。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去(107)年壽險業務員總登錄人數達380,019人,比前(106)年底增加6,940人,雖然進入壽險業的人數增加,但是換公司或是離開壽險業的撤銷登錄人數卻有63,576人,只有39,661人重新再登錄,這表示有23,915的人離開保險市場。
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可說是目前坊間商業保險中最熱門的話題,尤其受到上班族、菜籃族間高度討論,也備受矚目,因為金管會繼之前大力整頓高儲蓄型保單後,此次再次出手要求國內產、壽險公會修改其核保自律規範。
明(109)年保費要漲價了!近來受到高度討論的保險話題且與你我切身相關的,應該要屬日前金管會公布自明年起將採行3項新措施,提前預告包括台幣和美元、日圓、澳幣、人民幣等外幣保單的保費確定調漲,尤其對儲蓄險和利變型保單影響最鉅,特別是儲蓄險保單最高可能漲至3成左右,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針對未來保費將會調漲這件事,站在主管機關的立場,金管會保險局與民間壽險業者顯然不同調,前者樂觀以待,後者則語帶
近來受到高度討論、很夯的保險話題應該要屬金管會出手整頓要求國內產、壽險公會修改其核保自律規範,自今(108)年11月8日起,不論是投保產險或是壽險「接受副本理賠」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每人最多只能購買3張保單。
最近某家壽險公司推出一張美元利變型終身壽險,DM上用40歲男性做投保試算,基本保額50萬美元,繳費2年,每年保費要繳8萬3,150萬美元。但仔細看一下DM下所附的表格,就會發現,第一年繳了8萬美元保費後,假設宣告利率3.7%,高於預定利率時可以獲得回饋分享金。但到第一年底的保單現金價值只有5萬5,161美元。
不少父母為年幼的子女買壽險,因為擔心可能比孩子先走,受益人不敢指定自己,而是填寫「法定繼承人」,以避免保險金變成遺產被課遺產稅,但是這樣填寫就真的萬無一失了嗎?上期談到一位母親要為女兒買保險存錢,重點在存錢,所以壽險的保額從低為宜,較好的安排是以女兒為要保人,被保險人為母親,受益人為女兒。
新台幣兌美元無論升值或貶值,壽險業都「受傷」,金管會強調,已祭出厚實外匯準備金、國際板加國外投資上限65.25%、個案差異化管理、隨海外情勢動態監理、要求多賣分期繳保障型商品、銷售外幣傳統保單,以及引導投資5+2產業及國內公建等七招。」—工商時報/2019/03/19
若說到去(2018)年最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必屬「目標到期保單」,整體保費收入從前年約165億元上衝至去年的1,170億元,暴增7.1倍,發行的壽險公司也從2家增至10家,若以去年前11個月,整體壽險業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FYP)收入4,698億元推算,目標到期保單約占25%,儼然成為投資型保單的主推商品。
近半年來,多家壽險公司的失能扶助險銷售量有明顯地增加,除了因為其保費較長照險更親民外,還有因為舊保單停賣、承保從嚴等效應的持續發酵。但從台灣投保長照險的保費占整體保費收入不到1%,可見民眾的長照保障仍嚴重偏低。
台灣人有多愛買保險?以2017年為例,平均每人繳了14.5萬元保費,擁有2張保單,保險滲透率世界排名第一。但弔詭的是,台灣人保障卻越買越少,從2012年平均壽險保額63萬元,一路降到2017年的52萬元。這代表台灣人買的保險,絕大多數都是高保費、低保額的儲蓄險。
北市府財政局於2019年8月19日辦理「台北市信義區信義段四小段32、33-2地號市有土地設定地上權案」招商座談會,有多家壽險公司、建設開發公司出席與會,過程順利圓滿。財政局表示,本案預計於2019年9月公告招商,屆時歡迎投資人踴躍投標。
雖然定期壽險的產品並不複雜,數千元就能有高保障,但在投保前,還是應該釐清其特色與相關內容。
首次標售底價高達380億元的京華城標售案,去年12月12日流標,今(29日)進行第2次公開標售開標,但結果是再流標。受委託標售的戴德梁行指出,實際領標的組數持續增加,未來與業主協商之後,將進行修改遊戲規則並納入契約內約定,讓有意購買方進行交易。
首次標售底價高達380億元的京華城標售案,去年12月12日流標,面對債權銀行的壓力,目前已經釋出第2次公開標售,擅長金融資產操作的業主,本次雖然有調整底價,但卻特意不公開總底價,要在開標當天才公開。但商仲業者分析,容積率不確定、底價不公開及未來產品可塑性不明,要標脫會很辛苦。
2018年商用不動產投資市場因金融壽險業及企業公司投資法人所帶動,第4季大型不動產的直接投資額達331億元,全年投資總額達886億元,為2015年後最高值。目前壽險壽業可用在不動產投資的餘額,去年底來達5.6兆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約12%。
狗年房市恐怕在一聲「汪」等不到「旺」,為一整年房市劃下句點。由戴德梁行舉辦的京華城百貨商場國際招標會,總底價金額高達380億元,受到中美貿易戰波及全球經濟不穩、國內不動產走淡,且該筆標案未來重建的容積問題,不僅壽險業者縮手,海外買家也觀望,最終宣告流標。
台北市財政局委託第一太平戴維斯辦理「新北市林口區力行段70地號地上權」標售,28日開標由豪昱營造以5億4666萬元得標,溢價率0.86%。該案位於林口新市鎮民視總部與TVBS總部預定地旁,標脫後也代表投資人對不動產市信心持續回溫,加上政府針對地上權地租與權利金的彈性調整,促使地上權市場轉趨活躍。
壽險業悶了幾年,接近年底稍稍有補貨動作。繼日前台灣人壽以約17.94億元買下壹傳媒內湖總部大樓,台銀人壽今(16日)則以3.405億元買下新北市中和區遠東世紀廣場部分樓層,雖然出手規模較小,但商仲業者分析,壽險一直有評估出手,在年底買進頗有補貨意味。
壽險終於出手獵樓!龍巖集團持有的台北金融中心大樓部分樓層,今(7日)公開標售,總共吸引4封標,包含新光人壽、中國人壽、台灣人壽、台銀人壽,最後由新光人壽以20億735萬元得標,溢價率約10.29%,成交租金報酬率逼近2.345%。商仲分析,由於多數賣方仍未明顯調整開價,未來仍仰賴自用型買方進場。
原預計今年要完成處分、由宏泰人壽、宏園建設持有的新北市新莊副都心商用大樓「宏泰高境」,公開標售底價11.97億元,9月中旬流標。宏泰人壽因此遭金管會依《第146條》,投資應以即時利用並有收益為限,裁罰90萬元,並要求1年內完成處分案。
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C1D1「台北雙子星」開發案,自2006年開始,歷經5次流標,2017年底展開第6次招標。原本市場傳言,多組海內外人馬有興趣投標,但受到全球經濟波動且年底選舉干擾,與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PG)將在11月來到台灣評鑑,也影響廠商投標意願。